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一、找出问题。
学习了《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一书后,书中倡导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扪心自问,我曾多少次“恨铁不成钢”,一味地要求学生达到我预定的目标,考分的高低不知不觉地成了评价学生进步的主要方式,而忽视了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怎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了我深思的问题。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方向性、求实性与严密性的统一体。
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逻辑思维方式以及逻辑的、直觉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法。
数学素养大而言之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方向和发展目标,小而言之关系到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二、分析原因。
教师在家庭、社会等升学压力的客观因素影响下,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知不觉中偏向了分数的高低,随之而来的题型训练、题海战术等教学模式纷涌而上。
很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或知识的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另外,“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促使教师对后进生过度关心,让“后进生”背上了重重的包袱,导致学生最起码的自信都被消磨到了极点。
三、制定改进计划。
1、教师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数学素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
3、成立手拉手,心连心互助小组,学生之间好帮差,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信任、合作。
4、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明确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用于实践检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进行探索:(一)求真务实,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把加号写成减号,把除数和被除数弄颠倒了,把已经计算正确的结果写错……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
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甚至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这种品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内容时,讲新课之前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12棵树分给两个小组去栽,每个小组分几棵?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课堂上我把这道题出示给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我提出问题后,全班同学都不加思考,异口同声地回答:“6棵!”“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征询道。
同时目光很快地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掠过。
我忽然发现,一位姓孙的学生眉头微蹙,眼睛凝视窗外,凭着我对这位学生的了解和多年来形成的特殊直觉,我敏锐地感到他一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很可能在他身上找到突破口。
于是我提醒大家说:“你们要认认真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可能把你们的答案推翻了。
”这时,学生顿时警觉起来,重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
随即,便有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姓孙的学生也把手举起来。
我立即让他谈谈是怎样思考的,同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
他站起来说:“老师,每组分6棵不一定对。
”“为什么?”我赶紧插入一个问句,让大家注意。
“因为题中没有说怎样分。
如果平均分,那么每组可以分得6棵。
如果不平均分,就有多种分法。
”我当即带着表扬的口吻说:“好!他说得很正确。
过去我们学的都是平均分,也就是等分,今天要学习的是不平均分。
”然后,我立刻在黑板上写出了“按比例分配”。
学生好像在朦胧中被人叫醒,顿时振作起来,大家看着我写出的课题,想着姓孙的那位学生提出的不平均分,都急于想知道“按比例分配”怎么个分法。
就这样,我从孩子的习惯认识中巧妙地把单一思维活动引申到多项思维中去。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设疑,使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情绪格外高涨,大家跃跃欲试、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究竟什么是按比例分配?我接着举例:有12棵树,按照三个等份分给两个小组去栽,一、二两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份和两份,每个小组各分得几棵?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并掌握了运算方法。
最后我又进一步设疑,“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经过讨论,大家终于领悟到两种分配方法都是有条件的,“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而“平均分”又正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设难置疑,探索中求真求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缜密严谨地思考解答。
(二)刻苦钻研,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在“商不变性质”的练习课中,当全体学生回顾了“商不变性质”概念之后,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这是一个思维比较灵活,平日里总爱提问题的学生。
)于是,我请他回答。
毕文奇:老师,我觉得除了商不变性质,还应该有积不变性质。
他的回答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但同时我心里不由一紧。
否定他的观点?继续进行练习?还是听听他心里的想法?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师: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毕文奇:积不变性质就是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你能积极动脑,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棒。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发现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巴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学生说同意,也有学生说不同意。
师:只要你认为自己有道理,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去说服他人。
罗琪孟(很自信):我不同意他的发现。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罗琪孟:我可以举例子。
7×6=42,然而(7×2)×(6×2)=168,两个因数同时扩大了2倍,积变化了。
顿时,罗琪孟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
我也见到了罗琪孟眼睛中的自信和开心。
在他的带领下,又有许多学生举了反例来证明第一个同学的发现是错误的。
师:那到底有没有积不变性质呢?如果有,积不变性质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四人小组又展开了讨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突然,个别小组有了结论。
张玉贤(非常兴奋):我们发现了。
积不变性质是第一个因数乘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也可以是第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杨泽宇: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第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杨宁:我还有补充。
积不变性质还应该加上零除外。
在这些学生的交流下,气氛达到了高潮。
许多学生还到黑板上举例证明。
最终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得出了结论:积不变性质——第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第二个因数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刚解决了积不变性质,又有更多的学生举起手。
我请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
张涛:老师,我觉得应该还有和不变性质。
比如16+18=(16-2)+(18+2)。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和不变性质?番雪娇:一个加数加上一个(或减去一个数),另一个数减去(或加上)相同的数,和不变。
顿时,掌声四起。
我不禁为学生的发明创造感到欣慰和感动。
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学生们又研究出了差不变性质……最后在课堂小结中,我又再次被感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毕文奇:我会自己发现问题了。
罗琪孟:当我们归纳出积不变性质时,我心里特别开心。
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两个翅膀,哪一个不丰满都会影响起飞,影响发展。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我想,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并不只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坚强毅力,还要有跳出书本之外,“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到黄河不罢休”的探索意识和顽强彻底的学习恒心。
(三)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我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看、摸、想,学习什么是面积之后,又在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抽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1)你看到过哪些东西的面是平面?最平的是哪个?(2)湖面的面是不是平的?为什么?(3)哪些东西的面没有边?怎样设法使它有边?让二年级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不是“深”了吗?是的,是深一点。
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教师的“点”和“拨”是完全可以领悟的。
我就是想通过“深”来诱发学生主动地钻研,开拓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德。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们教室的水泥地面最平。
”一个学生说。
“不平,因为我洒水的时候有存水的地方。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反驳,“我说玻璃黑板的面最平。
”“也不对,最平的面就不能写字了!”一个学生反驳得很有力,把大家逗乐了。
“那么,商店卖的玻璃的面是最平的。
”又一个学生提出了新见解。
教室内暂时肃静了,两秒内无人提出疑意。
忽然一个高个子女生站起来说:“玻璃的面也不是平的,因为把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也会钻进灰尘。
”“说得太漂亮了!”我赞扬道。
我让同学们继续找最平的面,大家有些为难了。
于是我总结说:“在实际事物中,绝对平的面是不存在的,平不平都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数学课本里所指的平面,在我们的头脑里只不过是想象中的平面而已。
可见,我们见过的几种几何图形的面并不是绝对平的。
”大家开始解答第二个问题--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为什么?这个问题争论得也很激烈。
一个学生说:“大海的面是平面,因为地图上就是那样画的。
”另一个学生说:“大海的面不是平面,是曲面,因为地球仪上的海是曲面。
”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为学生指出了思考问题的方向:“那么你们再想一想,地球实际上是什么形状呢?”大家马上找到了答案。
现在该解决第三个问题了。
“哪些东西的面没有边呢?”我刚一提头儿,马上有许多同学抢答:“皮球”、“地球”、“鸡蛋”……“球的面都没有边。
”有个学生一语道破天机。
“没有边的面,面积可怎么算呢?我们还得想办法使它有边呀!”我故意带着为难的神情对学生说。
一个学生说:“我们把它割成两半,不就有边了吗?”我摇摇头,“这个办法会把好东西弄坏,再说,有些东西也不能割开呀!这个办法不太好。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好办法--在上边画个印,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好,这个想法可以,我们只要用一条线在上边做出标记,曲面的边就可以找到了。
”我及时给予肯定。
接着我又拿出一个鸡蛋,用粉笔在上面画了一条封闭曲线。
这时,一个同学当即提出一个难题:“老师,这样的面积怎么计算呀?”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喜欢刨根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