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浅析“亭”的文化内涵摘要:亭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小小一亭,玲珑涵虚。
亭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亭也逐渐发展成为华夏文化意味隽永的特殊符号,蕴含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亭,源流,文化内涵一、亭的源流亭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
《说文解字》:“亭,民所安定也。
亭有楼,从高省,丁声。
”[1]这是从字形来解释的。
《园冶》:“《释名》云:‘亭者,停也,所停集也”;《营造法原》曰:“亭为停息凭眺之所。
”秦汉以前,亭的形制还并不成熟,但到汉朝时期,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用的建筑。
覃力在其《亭史综述》里将汉以前的亭又分为四类:1.城市中的亭。
城市中有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
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2.行政治所的亭。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说明亭是处于乡里之间的维护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
3.驿亭、邮亭。
秦汉时在交通干道上设亭,兼有邮递、异站和旅舍的作用,所以又称作“亭传”。
《墨子·杂守》中有“筑邮亭者圜之”之句,《东汉观记》中有“凿山通路,列亭置邮”。
后来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和离人、乡思、旅愁相联系的,富于伤感色彩的象征性的建筑。
4.边防报警之亭。
是在边防城墙、要塞处设置的亭侯、亭障、亭隧等。
《汉书》:“稍筑列亭,连城而西”。
[2]魏晋时期,天下分分合合,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
魏晋以后,随着园林建筑的发展,亭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由功能性亭向观赏性亭转变。
魏晋时期会稽山阴的兰亭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到隋唐时期,亭更成了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物,亭的数量以及建制都大有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样式。
建筑材质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木亭、石亭、茅亭和竹亭等。
宋元以后,亭的建筑造型更加精细,细节处更加考究。
到明清时期,在对亭的造型进行强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周围环境的相互搭配,追求亭意境的创造,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上都达到十分纯熟的境地。
二、亭的类型平面形式:“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亭的平面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一般常见的四角方形,还有六角、八角亭,以及圆亭屋顶也有攒尖、歇山和重檐多种形式。
”[3]常见的类型有三角、五角、九角以及另外一些较为特殊的几何形状,如梅花、扇面、海棠等,在实际建造中还经常将集中形式交叉使用以求更好的艺术效果。
屋顶:在亭的组成部分当中,最能凸显亭本身魅力的在于亭的屋顶造型。
古来素有“如翚斯飞”的说法。
亭的顶以各种攒尖最为常见,如圆攒尖、方攒尖、三角攒尖、五角攒尖等。
亭的屋顶也是最能展现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部分。
亭身雕刻:除亭的平面形状外,建造者亦会于亭上展现其雕刻之功。
此外,在亭的整体造型上,还有单向组合、竖向组合、复合组合和亭组之分。
[4]单向组合,就是两对相同平面形态的亭的组合。
竖向组合,使指单层、双层、三层、以及多层的亭。
从立面上看,又有单檐、重檐、三重檐和多层重檐之分。
复合组合,即两个相同造型的组合和一个主体与若干个附体的组合。
对于亭的建造,不同的材料使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木亭:中国建筑大多是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所以亭也大多是木头结构的。
砖亭:与木亭相比,砖亭在亭外砌了一圈砖墙,用以保护亭内的设施,造型别具特色。
石亭:石亭在我国也相当普遍,以石为材,造型古朴厚重。
竹亭:竹亭是非常独特的一种类型。
白居易曾经说:“竹似贤,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
”[5]竹象征品格高洁,历来为人所称道。
以竹建亭,清新雅致,别有意趣。
三、亭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古代文学作品解读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除有具体名称的亭之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曾出现过的亭有:“长亭”、“短亭”、“离亭”、“旗亭”、“津亭”、“邮亭”、“驿亭”“风亭”、“危亭”、“江亭”、“小亭”、“虚亭”、“水亭”、“池亭”、“梅亭”、“山亭”、“园亭”、“竹亭”、“林亭”、“草亭”、“石亭”、“野亭”、“溪亭”、“闲亭”、“幽亭”、“凉亭”、“茅亭”等。
刘勰《文心雕龙》云“:人察七情,应斯物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6],游览者进入亭这一审美情境中,内心的情感充溢于胸臆之间,必得外放与环境相呼应。
或是津亭折柳的离别之痛,或是日暮荒亭的羁旅之苦,或是林亭幽贞的怀古之思,或是草亭闲卧的悠然之趣。
亭这一独特的审美意象,在有限的空间里,放飞无尽的想象,承载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人生命运的探考和审视,包蕴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成为多元的文化图腾。
(一)别情依依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永恒母题,历朝历代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离别诗词来述说自己所经历过离别苦恨,为离人饮泣,也聊以慰己。
就如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长亭离宴,南浦分携,如今兰舟已经催发,此去是晨、是暮、是旦、是夕,是日、是月、是星、是辰,是风、是雨、是霜、是雪,谁也无法预料,或许经年便能重聚,或许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就让我为你折一支杨柳,下的泪化作漫天细雨,湿润你涸了的眼。
把离去的路记住,才找得到回来的路。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其《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人不直接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天下的伤心处是送客亭。
不写离别之事而写离别之处,不写离别之人而写离别之亭,更加烘托了离别的愁绪。
想必是春风也深知离别之痛,不忍世人折柳送别,所以不愿意吹拂柳条让它抽条发青。
与此诗正好相反的是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诗的第一首:“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相较之下,二诗都写的是离亭送别,都是由送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
两首诗中的春风都被情感化,深知红尘离愁。
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首设想的是春风见世人被离别所苦,于是吹拂着让柳枝抽条,不惜被人攀折也想以来慰藉离人。
林逋《点绛唇》:“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别意绵绵,难舍难分,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
后一句写作者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亭作为千古送别的文学意象,在其和“柳”“草”“雨”“烟”“月”“水”等意象的交叠使用中,构建了凄清婉娩,深沉感伤的意境,长亭送别,两情依依,举手劳劳,其所表达的离愁别恨已经作为一个永恒的符号融入中国古代文人的骨血中,述说那个遥远时空里最深重也是最真挚的哀愁与不舍。
(二)羁旅愁苦羁旅是指长期漂流在外,不得归乡。
许多文人因为“流寓、逃亡、贬谪、宦游、行役”[7]等原因而不得不羁留他乡。
独自在外,踽踽凉凉,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我人生命运的思考等情感通过羁旅途中所见所闻的人事物所表现出来。
正如王粲《七哀诗》中所说的“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作为源流悠长的中国传统建筑,亭,也进入古代文人的视野中,打上了深重的羁旅之思的烙印,断肠人望尽天涯路。
魏晋诗人曹丕《于明津作诗》中说:“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
”山亭遥遥而立,星星在皎皎的云间闪烁。
看见这样的景象,游子心里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再也无法抑制,故乡才是他的归属,他的魂。
杜牧在《题齐安城楼》也感叹:“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诗人一直高踞城楼,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
正出神之际,忽然一声角鸣,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
“寒”字和“苦”也是诗人的心境写照。
“不用凭栏苦回首”,看似诗人的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便回首又如何能望尽这连绵关山?这种自我宽慰反而强化了诗人的羁旅漂泊的孤寂怅然。
宋代词人秦观《如梦令》:“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作者通过对夜宿驿亭的描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深刻的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羁旅的愁苦一直都是文人们吟咏的主体,行路之难、离群之叹、回乡之念、思亲之深、心灵之困这些复杂的情感糅合在一起,从亭生发,由亭承载,再让亭镌刻,终成不朽。
(三)怀古忆昔亭多处与山水林泉的自然环境之中,亭的景观布局是不拘一格的。
山岗之上,临水之畔,花木之间,都可以见到亭的身影。
它和周围的环境互为衬托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关系,相映成趣,处处成景。
“而亭往往成为一个环境空间中视线的集中点或放射点,常在意象群落中处于突出的位置,成为整体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8]当诗人处在一个整体意象景观中时,对过往历史的思考和艺术创造的激情就在两者的交汇点生发出来。
此诗,亭就成了抒情主体兴怀的载体,亭意象群落所蕴含的动静虚实、有限与无限、人工与自然,给予诗人深切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再反观个人境遇,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滚滚红尘人世无常,忆旧怀古,寄托胸臆。
唐许浑《汴河亭》中这样写道:“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汴河亭”是隋炀帝杨广倾尽民脂民膏开凿的运河通济渠之滨的行宫。
通过作者的描写隋炀帝穷奢极欲的景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发人深思。
本诗对隋炀帝的骄奢行径进行了强烈的鞭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也是对今人的警策。
陆游《哀郢》其二中:“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陆游因地而追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诗结合着历史感情,吊古伤今。
楚国的枯荣兴亡尚在眼前,宋王朝却在步其后尘。
不怕壮士穷途苦厄,只怕光阴苦短,白发暗生,空有凌云之志却终不能实现。
抒写了作者沉痛的爱国情怀。
宋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作者一心想要抗金,但是却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和打压,而面对现实除了无奈却别无他法。
作者登上了建康赏心亭,看到周围的景物,触景伤怀,思绪万千,于是写来这首“吊古”词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
“只有兴亡满目”,国势早已衰微,作者看到这样的国家,心中只有满满的愁苦,虽有其心奈何不在其位。
全词悲愤沉郁,感人至深,表现了诚挚无私的爱国之心。
在中国古人心中,纵情山水、揽景于心、饮啸赋诗是他们遣兴抒怀,寄托胸臆的独特而又普遍的方式,更是一种亘古持久的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