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当前的课改,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采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反馈方式之一,如何驾驭这种技能,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提问运用得好,对检查学生、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首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态度和蔼,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在课堂上要能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

②要注意趣味性,激发求知欲。

③多备问题,明确重点。

2、其次,设计好提问的技巧:①导入性提问,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②探究性提问,目的在于攻克疑难,获取新知,完成知识的迁移。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可这样设计提问:100米铁丝剪去1/10后,还剩多少米?实际上是求100的几分之几?首先应求出什么条件?为什么用“1-7/100”,“1”表示什么?连续提问,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就层层递进。

③巩固性提问,如“百分数的意义”可利用如下提问:29/100和29%的意义各是什么?1吨的1%为什么不等于“1%吨”呢?百分数中为什么允许分子大于分母,分子是小数,求合格率不能超过百分之百?通过分析经较,加深了理解,认清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④总结性提问,是一堂课“回归”。

3、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之合理、恰当,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设问点的选择有很大作用。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②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处提问;③在新旧知识转化处提问;④在题目的变通处提问;⑤在教学重点处提问;⑥在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这里以③为例设计的一组提问如下:①圆柱体的表面积由哪几部分组成?②其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③其侧面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④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哪个部分有关?⑤能否通过演示说明?从而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得出计算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公式。

教师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课上的各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

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出色的提问还可以成为学生思路的活动导航。

总之,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二、正确创设教学情境,摆正“情境设置”与“有效性”的位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

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

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

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

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

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三、走近学生,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走近学生。

现代社会,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合作。

新课程正是基于这现实的需要,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的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时候站在讲台前等待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教师不仅不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而且浪费了把握教学生成资源的最佳时机。

实际上,合作学习时是教师最为繁忙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全班学生10多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关注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的学习。

1、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许多资源是动态生成的,而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是获得反馈信息,获得生成资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放开,显得比较自然,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时候,教师要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及时收集生成信息,进行分析,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2、走近学生,指导学生的操作。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学生往往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有的时候操作的效果总是不理想,教师虽然在操作前进行了指导,但这是不够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或许有的学生一听就明白的操作,有的学生却无从下手,或是根本没有听明白,这时候除了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他们操作的引导者。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效调控整个学习,有的小组在合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不和谐的地方,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协调;有的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提醒;有的学生早早完成了合作学习的任务,没有事情可做,教师要走近学生,引导他们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四、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

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

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

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这是“圆的认识”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出问题提纲:1.半径、直径都有哪些特征?2.怎样验证这些特征?3.怎样寻找一个圆的圆心?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师: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直径?为什么?生1: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可以得到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2: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一点与圆心的连线都是圆的半径,半径就有无数条。

师:怎样找圆心?生:将圆片按不同方向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黑板上的圆,不能对折,怎样找圆心?生1:在圆内做一个顶点在圆上的长方形,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用直角板在圆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3:我看见家里装修时,师傅对墙上的圆找圆心,是先用水平尺找到圆上的最高点,再在最高点上用“线坠”找直径,之后确定圆心。

生4:连接圆上两点得到线段,在这个线段的中点做垂线得到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