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法期末复习资料

物权法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物权: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享受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人与人之间对于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物权法》中所称的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物权法:狭义的物权法是指民法典关于物权的规定,在现实中,通常表现为民法典的物权编,以及没有明确称为物权法编的有关物权关系的专门规定。

广义的物权法是指调整物权关系即人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仅包括狭义的物权法即民法典的物权编或者《物权法》,还包括其他有关物权的单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关于物权的规定。

3.有体物:指具有一定的物质形体,能够为人们所感觉到的物。

4.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动态现象,即物权发生、变更及消灭的运动形态。

它是民事权利变更的一种具体现象,是物权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权变动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物权客体的归属和支配法律关系的变化。

5.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是指依据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和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

6.原始取得:也称最初取得,是指不以他人已有的所有权和意志为根据,直接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某种方式或行为取得所有权。

7.继受取得:也称传来取得,是指财产所有人通过某种法律事实,从原所有人处取得财产所有权。

以原所有人的所有权和原所有人转让所有权的意志为根据的。

8.现实交付:是最传统的交付方式,是指对动产的事实管领力的转移,使受让人取得标的物的直接占有。

9.占有改定:是指在动产交易中出让人与受让人约定。

由出让人继续直接占有动产,使受让人取得对动产的间接占有,并取得动产的所有权。

10.指示交付:又叫做返还请求权让与,是指在交易标的物被第三人占有的场合,出让人与受让人约定,出让人将其对占有人的返还请求权转移给受让人,由受让人向第三人行使,以代替现实交付的交付方式。

11.简易交付:是指交易的标的物已经为受让人占有,转让人无须进行现实交付的无形交付方式。

12.拟制交付:是指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物将物现实交付的一种特殊的交付方式。

13.预告登记:是指为了保全债权的实现、保全物权的顺位请求权等而进行的提前登记。

14.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对其所有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式,独占性支配其所有物,并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永久性物权。

15.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业主对其专有部分享有专有权,对共同使用部分享有共有权,以及相互之间对建筑物的整体享有管理权而构成的建筑物所有权的复合共有。

16.相邻关系:是指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在行使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时,因相互间应当给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7.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项财产所共同享有的所有权。

18.按份共有:亦称分别共有、通常共有,是共有的基本类型,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项财产按照应有部分,共同享有权利、分担义务的共有关系。

19.共同共有:也称为公同共有,狭义的共同共有是指合有,是各共有人根据法律或合同的效力,共同结合在一起,不分份额地共同所有某项财产。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基于某种共同关系,对同一项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共有关系。

20.担保物权:指债权人所享有的为确保债权实现,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所有的物或者权利之上所设定的,当债务人的债务不履行时,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优先受偿的他物权。

21.法定担保物权:依据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而发生的一种担保物权,例如留置权及优先权等。

22.约定担保物权:通过当事人之间设定物权的意思表示而设定的担保物权,例如抵押权、质权保留等。

23.用益物权:指非所有权人对他人所有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权。

24.土地承包经营权:指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留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在土地经营权上设立的用益物权。

25.建设用地使用权:指自然人、法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建造并经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地上权。

26.宅基地使用权:指农村居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和使用,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以供居住的地上权。

27.地役权:指在他人的土地之上设立的以供自己的土地便利使用的他物权。

28.抵押权: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为债权提供担保的抵押财产,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依法享有的就该物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29.最高额抵押:即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抵押财产对一定期间将要发生的债权提供担保的,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特殊抵押权。

30.动产浮动抵押权:是抵押人以其所有的全部财产为标的而设立的抵押权。

其特点是,抵押财产既包括抵押人现有的财产,也包括抵押人将来取得的财产。

31.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特定的财产交由债权人占有,或者以财产权利为标的,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32.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情形时,债权人以该动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33.权利质押:是指依法可转让的债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为标的物而设定的质权。

34.留置权:是指债权人依债权占有属于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35.占有:指人对于物具有事实上的管领力的一种状态。

36.无权占有:本权是指基于法律上的原因,而享有的包含占有物在内的权利,如所有权、租赁权、质权、留置权等权利都是本权,占有人无本权而对物的占有,就是无权占有。

简答/论述题:1.试论物权的法律特征。

P22①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绝对权。

支配是指法律上或事实上的管领和控制,包含有形支配和无形支配,包括对动产和不动产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支配。

物权人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以自己的意志和行为直接支配物,而无须借助他人的行为。

权利人的支配可以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实现。

②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的独立之物的权利。

物权是权利主体对物进行直接支配的权利,因此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物,而其他的权利客体如行为、精神财富等不能作为物权的客体。

物只有独立,才能对其完全行使直接支配的权利,对不独立的物无法确定其物权。

③物权是以对物的直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直接支配作为物权客体的物,也表现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这是物权的经济内容。

物权人对物进行支配的目的在于通过队伍的支配而取得物的利益。

在民法保护下直接享受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带来的各种利益,是物权的本质和核心,是物权区别于其他财产权的最基本的特征。

④物权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a物权具有排除他人侵害、干涉、妨碍的性质。

物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物的权利之行使的干涉,可以对抗一切不特定的人,因此物权是一种对世权。

b 一物之上不得同时成立两个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就所有人来说,一物之上不能有两个所有权,如果某人对某物享有所有权,就排除其他任何人同时对该物另一个所有权。

2.试论物权法定原则的内涵。

P11①物权种类法定。

物权的种类法定,是指哪些权利是物权,哪些不是物权, 要由物权法和其他法律规定。

此处所说的“法律”,必须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能产生普遍适用的效力。

物权必须由法律设定,而不得由当事人随意创设。

物权种类法定包含下述两层含义:a.物权的具体类型必须要法律明确确认,法律之外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 不得创设物权,当事人不得创设法律所不承认的新的类型的物权。

b.种类法定既不允许当事人任意创设法定物权之外的新种类物权,也不允许当事人通过约定改変现有的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

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在交易中,巳经承认了动产让与担保,但由于我国《物权法》没有承认此种物权,因而当事人之间的这种约定也不符合种类法定的要求。

②物权内容法定。

物权的内容法定包括两个方面:a.物权的内容必须要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创设与法定物权内容不符的物权,也不得基于其合意自由决定物权的内容。

例如,依据法律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中的使用权能限于农业生产 ,当事人不能通过合同约定在土地上从事非农业的建设。

b.内容法定就是强调当事人不得作出与物权法关于物权内容的强行性规定不符的约定。

例如,《担保法》第40条确认,当事人在设定抵押权的合同中,不得约定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抵押物的所有权就转归抵押权人所有。

③效力法定。

因为物权效力是由法律赋予的,物权的对世效力、优先效力,都要对第三人产生,涉及交易安全,故不能由合同当事人自由作出安排。

如果没有效力法定,则种类法定和内容法定在现实生活中将失去应有的作用.物权的效力包括对世性、支配性、优先性以及追及性,它是物权的基本性质的体现,也是物权和其他基本权利区别的标志。

假如允许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意地改变物权的效力,那么物权和债权的区别将不复存在,种类和内容的法定也就丧失了意义.尽管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其中没有明确提到效力头定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物权法香定了效力法定的必要性,只不过是用为物权的定义以及与物权有关的规定中涉及效力的规定,因而在物权法定的表述中没有提到效力问3.试论述善意取得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P63-65概念:亦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在不法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即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的制度。

构成要件:①受让人在受让时不知道转让人无权处分即善意。

《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5条规定,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不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的,应当认定受让人为善意。

同时还规定真实权利人主张受让人不构成善意的,应当承担举证证明②以合理的价格有偿受让。

构成普意取得,其财产转移占有必须是通过交换而实现的,且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这种交换,是指通过买卖、互易、赠与、债务清偿、出资等具有交换性质的行为,非通过交换而转移占有的,即使受让人已经实际占有该财产,也不发生善意取得效力。

(如继承和遗赠,不是交易性质的法律行为,而且继承和遗赠的财产必须是被继承人或遗赠人生前合法的财产,如果被继承人或遗赠人的财产非其所有,即使继承人或受赠人已经接受了这些财产,也不构成善意取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