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
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
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
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
至于林徽音为何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音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林徽音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城墙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林徽音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当然不是说他滑头。
”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
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
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
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
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
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
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
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
”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
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
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
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即使多年后,当金岳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
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
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
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
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
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
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
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
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
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将军为婿。
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
王赓办事认真负责。
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
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
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
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
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
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
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
”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
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
像郁达夫云:“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那里还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七日,徐志摩,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
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任公证婚,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志摩应允。
大庭广众之下梁任公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
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
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兼教于北大,赚些外快贴补家用。
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飞来飞去。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结果飞机失事。
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
翁瑞午是典型的上海小开,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
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
被上海小报匿名讽刺,让徐志摩大光其火。
徐志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死时,是36岁。
那一年,陆小曼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了,但两人不正式结婚。
的挽联。
她死前惟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
她的骨灰一直寄存在某处,直至1988年,由其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堂侄出资,才在苏州入土为安。
徐志摩与张幼仪自从那个非同寻常的死之后,徐志摩一直是文化界的热点,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
不说别的了,光他与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就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几个女人中,张幼仪的名分最尊贵,原配夫人,感情最平淡,七年后离异。
徐志摩经历过的女人有: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韩湘眉,不少了吧,这只是中国的。
和张幼仪的感情,除了半篇《离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话连篇的信之外,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
通常人们总是说,婚姻后不怎么融洽,离了婚反倒互相体贴。
这些话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说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
实情是,无论离婚前还是离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不吐一点儿口风。
这正是张幼仪的贤慧,论者又会这么说:太离谱了,怎么就不想想,让她说什么好呢。
说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离了,说不好吧,弃妇之外还得加个妒妇。
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儿,叫别人夺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几十年过去了,这苦命人终于在去世前说了实话。
她活了88岁,1988年在纽约去世。
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由道布里几出版社出版。
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
她的父亲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律学位,曾在纽约任律师。
从1983年到1988年张幼仪去世前,她和姑婆谈了五年,先写成毕业论文,再充实成传记著作。
“姑婆看过我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