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检测试题

(人教版)(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近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潍坊二模)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解析:D 仅从材料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与否,故A项错误;洋务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中得不出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的结论,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始摒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理念,故D项正确。

2.(2017·辽宁沈阳一模)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危害,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领土主权受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而列强在华设厂热潮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滨州一模)农会原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

但在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9号通告明确指出:“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

”这说明当时(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B.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C.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D.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解析:D 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且材料体现不出革命道路的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民协会”的性质变化与乡村民众诉求无关,故B项错误;“1927年7月20日”还没有进行土地革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农民协会由“职业组织”向“政治联盟、农民政权”的变化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故D项正确。

4.(2017·山东枣庄一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收回租界大事记》载:1943年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

这表明(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废止D.南京国民政府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解析:B 材料“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并不能说明中国取得了与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1943年,当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中国人民坚持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重要力量,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所以英、美两国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而取消一些在华取得的特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英美放弃一些侵略特权,不是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废止,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技巧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全民族抗战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1)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取消治外法权,实现关税自主。

(2)参与解决重大国际事务:开罗会议、《波茨坦公告》。

(3)参与创建战后国际秩序:创建联合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定》,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5.(2018·广东普通高考适应性考试)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蹇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

据此可知耆英( )A.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B.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C.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D.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解析:C 按照材料,耆英的意思是用贸易为饵安抚英国人,而不是实施制裁,故C项正确,B项错误。

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工业资产阶级的追求,耆英提出该观点是对英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做出的被动策略,并非认识到自由贸易的优点进而肯定,故A项错误。

从仍然称呼英国人为“夷人”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心态没有得到调整,故D项错误。

6.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解析:C 近代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A项中“农村”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基本特征俱在,故B项错误。

在20世纪初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故C项正确。

19世纪末《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和重庆,表明西方侵略深入内地,故D项错误。

7.(2017·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营”。

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始,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

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A.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解析:B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把原本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中国也牵扯进来,缺乏竞争力的民营资本无法抵御经济危机的破坏狂潮,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介入金融系统,有利于基础较弱的国内经济发展,故答案为B项。

8.史学家徐中约先生指出:“南京政府以远离内地的沿海地区为根基,依靠海关关税、城市商业税来维持生计,缺乏发起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必要动机。

”作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施政方面的特点是( )A.忽视农村和农民问题B.保护城市对农村的掠夺C.不愿以改革促进发展D.以保证财政收入为目的解析:A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根据材料文字“缺乏发起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必要动机”并结合中国当时小农经济大国的国情分析,作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施政方面的特点是忽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故A项正确。

【新知生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城乡经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出台了一些保护、鼓励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收到了实效。

城市工商业包括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但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

农民人数众多,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要把收入的40%~60%交给地主作地租,还要替地方缴纳地税和附加税,中国共产党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的政策因此很受贫苦农民欢迎。

国民政府并未贯彻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理念,也没有施行它所宣扬的农村经济措施,1930年,国民政府曾决定,要把地租降到37.5%,但并未真的在全国付诸实施。

国民政府起用宋子文、孔祥熙等西方培养的金融人才管理经济,他们不了解农民,也不了解中国土地问题的严峻,无意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9.(2017·山东济南期末)“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解析:C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的是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材料强调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对行政管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进程的影响,与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对行政管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进程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故D项错误。

10.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C.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D.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解析:C 依据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与“西学篇”及“《新学书目提要》”,不能看出“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A项错误;“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错误;依据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与“西学篇”及“《新学书目提要》”的现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做法,这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几个派别之间的斗争,D项错误。

11.(2017·山西临汾三模)近代有学者指出: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过程。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

在这里作者强调( )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B.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C.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D.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解析:D 依据材料中观点,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文化有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的历程,在不断的尝试、比较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从而不断地发展进步,可见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