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王*(**大学管理学院****030006)摘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表现出了伦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诸多价值特征,优化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从空间设计、区域特色和文化讲坛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为公众营造一个舒心、休闲、开放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优化策略Discussion on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Library as Public Cultural SpaceWANG****(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030006)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libra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services,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lace in public life,has showed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ality,sociality and umanity,we could scale up implementation in space design,regional specialties and culture forum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library as public cultural space,to create a comfortable,casual and open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Key words:Library;Public Cultural Space;Value Characteristics;Optimization Strategies1引言图书馆是人际交流和资源汇集的重要空间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只注重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物理意义,而忽视了它的社会学内涵,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图书馆的文化公共空间职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随着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文化政策的交叉影响,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于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它所能够发挥的空间逐渐被压缩,社会认同度和资源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服务中所体现的价值底蕴,人们在阐释图书馆核心价值时,容易遗漏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和梳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研究现代图书馆理念是必要的,同时对于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也具有现实意义。
2图书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2.1内涵相容性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于私人空间的概念,它由私人空间延伸而来,并逐渐成为与公共权力相对立的一个独特领域,作为社会环境中参与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之一,图书馆就是以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属性而服务于公众,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①两者都以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公众为己任,各种信息流在公共空间汇集,呈现出多元化但又保留了独立性,这种意义上的空间,是开放式的自由空间,也是人们的关系自由、平等,思想和行为融合,可以把真正地自己“释放”出来的“第三空间”①,是一个不断成长、演变并通过对外在环境的识别进行内部改造的“场域”②;②两者都具有正的外部性,不仅能对社会各类群体进行观念启发和行为重塑,还能够催生出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的知识群体,并影响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诸多行为,具有专业的业务素养和深厚的学术知识,打破了体制的限制和立场的差异,为公共空间内的其他群体提供标杆和示范作用;③两者都以传播信息和知识为基本形式,在人们对外交往、获取不同类型的知识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抓住”那些已经被社会化了、公共化了的显性知识,既有客观实在的文物、文献以及历史古迹等,也有数字化资源。
2.2形式特殊性图书馆是公共空间的一种具有显著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形式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承担了公共空间的永恒意义和价值,二是图书馆与其他公共空间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
[1]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5点分解:①公共空间的社会记忆功能塑造了人们进入公共空间的“永恒的可能性”,所谓社会记忆是包含了与社会群体有关的过去的秩序、经验以及信息、资源等各类形式的合法化的现实形象,图书馆作为保存这些记忆的专门机构,发展至今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并向着法制化的方向迈进,通俗地讲,图书馆如同衣袋一样,装载着所有者的各类“宝贝”;②现代图书馆的本质就是在平等自由的原则之下,以存储、开发和利用为发展方目标的社会服务主体,在公共空间里,图书馆是信息集成化、资源多元化最发达和最丰富的形式,并且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得到了主管部门的立法保护和社会公众的精神关注;③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了进行知识比较和消化的最大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已经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但作为知识自由的内核价值,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它的永恒性;④图书馆具有知识筛选和思想过滤的特殊功能,只有那些富含人类公共存续价值的理性知识才能被图书馆长期保存并传承下去,它对信息的淘汰功能也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深化的,⑤图书馆的实体性体验暗示和引导了“自我世界”的无限扩大的可能性,而不再被有限的思维方式所约束,它为人们不断学习来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提供了现实动力。
2.3文化相通性文化成为在公共领域的各种机制中向公众开放的物品,成为公共领域中讨论的对象,是伴随着文化商品化的发展进程的,由于文学团体、沙龙等文化载体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学登上了公共空间的舞台,在对国家机制的制衡中达到形成民众意见和声音的表达空间,[2]这里所讲的文化相通性是指图书馆是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与公共空间的文化职能具有相通性,两者在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同的路径选择。
公共文化的公共涵义在于其群体性的多样化诉求,文化具有普遍的公共性,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三空间,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各种空间内的实体来表现,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公共实体,承接公共文化空间的这种相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弘扬民族文化,为全民服务,在讨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时,往往注重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而忽视了潜在的文化职能,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先进的文化设施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从咖啡厅走入图书馆成为城市公民业余生活的选择,公共空间的文化引导和传播功能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相关的资金投入也在加大力度,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设施拔地而起,诸如新式图书馆的建筑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城市的标志,③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图书馆参与文化事业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国家层面的政策意味着有巨大的财政支撑来发展现代化的图书馆,这对于图书馆的内外部环①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除了“第一空间”(家庭居住空间)和“第二空间”(职场)之外,还存在如酒吧、城市公园、图书馆等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
②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Rerre Bourdieu)提出的“场域”(field)理论指出,各类知识都有属于自己的场域,通过特有的价值观和发展逻辑在约定的空间里进行公平竞争。
境的升级改造是难得的机遇,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公共图书馆2952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据不完全统计,免费开放政策落实后,2011年3月至10月,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3.28亿人次的数量增长30%,社会需求明显增加,公共图书馆在公众心中的社会地位得到了逐步提高。
[3]3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3.1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伦理性“图书馆消亡论”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在此喧嚣声中仍然出现了气势宏伟、功能先进的新馆建设高潮,加之数据库供应商开发的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的检索系统,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表现的相形见绌,但是图书馆没有消亡反而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这是源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彰显出的价值理性,[4]这种理性的认识从“工具性”向“文化性”转变,分布极广而又触手可及的网络,给人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共文化空间伦理上的价值考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是平等性的文化诉求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知识和信息,不分种族和等级,消除压抑和不安,愉悦地汲取文化营养,②图书馆的发展是以技术立身还是以服务为本,虽然图书馆人的口号一直都是后者为主,但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没有信息技术,将不存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因此技术变革与文化供给是伦理考量的两个主要对立面,最好的理想状态是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赋予了公众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而不再是单一地强调图书馆的政治空间职能,当然这种政治空间也必将与文化空间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共生。
3.2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性公共空间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模型,即阿伦特(H.Arendt)关于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哲学观点(1958年)、自由主义者对于权力合法性的观点,如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认为公共领域应当受到社会权力与机制的保障(1980年),以及哈贝马斯(J.Habermas)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
[5]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理想中的公共领域是一个不受权力约束的、为公众提供思想交流、信息交换、政治社会参与的平台。
这种社会性的公共文化空间至少应包含三个内容:①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而不是脱离了城市的独体,它是城市公众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公众可进入公共空间并获取相关文化资源,③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处理公共空间发生的一切事务,③公众的参与性,即不断修缮的公共空间,尤其是文化空间需要多方参与和共同维护。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这种社会性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公众知情权利,自由交往和公开表达意见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具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应是一个公众积极参与的“真正的公共领域”而不是形式上的摆设,图书馆(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布的网点,应该充分认识到积极维护公共文化空间基本属性的重要性,②促进社会和谐,形成包容的社会氛围,公共空间(一般可以界定为公共领域)以维护和批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为价值取向,作为重要的信息中心和资源配置机构,图书馆,对形成开放包容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③发挥好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消除信息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减小信息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④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之一,积极发现、探索、开发有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社会中,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扰乱了公众的部分正常价值审美,错误的、伪装的信息容易误导公众,图书馆作为社会性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担此重任是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