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大类专业培养方案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大类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大类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605)、信息安全(071205w)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

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思想品德优、社会公德强,具有健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身心健康的计算机类人才。

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基本掌握通信网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较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以及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和维护或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与服务和应用开发工作。

人才培养特色:采用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背景,分别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为特色,培养“知识结构宽、竞争潜力厚、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和我校信息技术的优势,设置计算机通信、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安全管理与服务及网络与系统安全工程等特色方向。

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潜在能力与就业能力,实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计算机大类专业学制四年,前两年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按大类培养,采用同一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

在专业学习阶段,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分别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特长。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训练。

在此基础上,通过选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信息安全等专业的选修课,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要求。

再通过人文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网络等。

信息安全专业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应用密码学等。

五、双语课程
数据库原理、计算机新技术
六、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表一、大类共同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一)
续表一、大类共同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二)
表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一)
表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A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安排在假期进行。

50续表六、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二)
表七、信息安全专业A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学进程安排
▲安排在假期进行。

注: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导论的内容,《软件工程》课程包括软件安全的内容。

2、通过自愿和选拔的方式,在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或毕业实习等环节,实现5~10%的学生有国际交流体验, 10~20%的学生有国内校际交流体验或企业实训经历。

表八、信息安全专业B学分教学环节
制表人:陈龙、李伟生学院院长:
教务处处长:安世全主管校长:杜惠平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703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定位与目标:本专业培养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遥感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计算机通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通信网规划与管理、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本专业具有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现代通信技术等综合背景,兼有理工结合的复
合型专业特色。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学制四年,除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通过计算机类、通信类、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空间数据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 熟悉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 具有分析、设计和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
6. 具有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等领域的能力,具有从事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研究和开发工作的能力;
7.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8.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为4年。

授予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 语言程序设计等。

主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综合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五、双语课程
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
注:《形式与政策》分四学年实施,每学年8学时,该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表二、A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
制表人:袁正午学院院长:
教务处处长:安世全主管校长:杜惠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