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怎么写
电视新闻稿怎么写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
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
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
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
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
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
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
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稿写作格式
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
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1、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
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
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
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
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
“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
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
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
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
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
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2、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
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
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3、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
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
4、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
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
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5、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
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
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
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
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
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
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更为灵活了。
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
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五、电视新闻稿范文
青海玉树:军地合力应对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
(导语)从昨晚开始,玉树地震灾区遭遇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救援部队官兵与当地各方力量紧急行动起来,采取措施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
(现场)本台记者王卫国:这里是玉树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因为降雨时间比较长,现在山上已经形成了一层积雪,安置区的河水也上涨了。
(解说)在结古镇一些路段,积水无法排出,低洼地带帐篷被淹,消防官兵带着抽水机前来救援。
在很多安置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挨家挨户排查,加固帐篷,安装防雨设施,挖掘排水沟。
第二炮兵医疗
队还为村民们送来了熬制好的驱寒姜汤和感冒药。
(同期声)玉树州结古镇红卫村村民尼玛卓玛:今天天气特别冷,解放军送来了姜汤,我们心里特别暖和。
先拍全景,给灾区镜头,天空中下着雨雪,然后近景拍救援官兵在紧急抢险。
记者出镜,身后是受灾群众安置点,然后推到山的位置,山上的积雪,然后拍河水上涨后的位置。
结古镇的路上的帐篷被淹,消防官兵来抽水,挨家挨户走,忙碌的身影。
进到一个帐篷里,在里面拍医疗队来送药的场景。
村民在帐篷里,手端姜汤,接受采访。
(现场)本台记者王明生:这里是玉树民政宾馆,也是这次抗震救灾物资的存放点。
为了避免雨水对物资的损坏,兰州军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通信连的官兵们正在对物资进行转运,以及防雨处理。
(解说)青海省军区独立团组成地质勘测小分队,与当地村民配合,沿山脚和河流低洼地段展开全面排查,避免降雨可能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记者出镜,宾馆门口。
官兵们在忙碌的运送物资。
先全景,在上方拍山脚河流低洼处,然后推进,小分队在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