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

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本文就来谈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从本质上否定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

教师在贯彻寓教于乐原则时,虽然操作点在于引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情绪,但其目标并不停留在低层次的情绪调节上,而只是以情绪调节为切入口,借以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外在乐”向高层次的“内在乐”方向转化。

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变“乐中学”为“学中
乐”,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会出现种种情感交流现象,同时也实际存在着人际情感交流现象。

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可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使教学内容成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

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许多语言材料,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蕴涵着作者的好恶情感和意图。

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学生在组内绘声绘色的角色表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获取文中人物的角色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中角色的理解;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达到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还包括心理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教师可采用表情调控及张弛调节策略,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优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向,达到激励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情并进的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

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

现代教育提出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自由交流;要向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总之,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投入绝不是煽情,而是教书育人投资中的重要一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