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设计理念〗《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本课时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让学生掌握找物体排列中颜色的规律和颜色、形状同时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有较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是值得期待的,只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那么如何让低段学生感到这是一节充满乐趣和智慧的课堂呢?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2、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教学难点:探索寻找规律的方法,能创造规律。
〖案例描述〗一、创境激趣,感知规律⒈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猜一猜。
⒉请仔细观察:〖多媒体出示〗⑴树——猜一猜,下面是大树还是小树?你怎么猜出来的?⑵笑脸——接下来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⑶无规律——为什么前面猜得到,这个却猜不到呢?⒊小结:是啊,咱们知道树和笑脸是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列,所以猜起来比较简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碰到有规律的事和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的方法。
板书课题:找规律【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以“猜一猜游戏”入课,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基础,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体现了趣中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⒈多媒体出示:书本情境图⑴师:这些小朋友用一些小旗、灯笼、花把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他们正在举行联欢会呢。
这幅图中有规律吗?⑵学生各自找规律,看谁发现得多。
⑶学生汇报:是什么规律?接下来是什么?前面是什么呢?(幻灯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现灯、旗、花、人等图形有规律的排列)生1:我找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只紫色一只蓝色再一只紫色一只蓝色排列的。
师:对,一只紫色一只蓝色称为一组,这样一组一组重复排列,我们称为有规律的排列。
生2:旗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按一红一黄排列。
师:按一红一黄这样的规律排列,谁知道这面旗子(红色的)后面该是什么颜色的旗子?生:黄旗。
因为它前面是一红一黄排列的师:那最前面那面红旗前面的该是什么旗子?你是怎么看的?生:是黄色的,从右往左看,是一黄一红的规律排列的师:原来找规律,不仅可以从左往右看,也可以从右往左看,还有其他规律吗?生3:花和人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省略)⑷小结:小花、彩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设计意图: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主题图中的四组规律来源于生活,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观察,自己去找出排列有规律的物体。
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大大提高。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⒉智力大闯关师:刚才小朋友们从这一副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
那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数学城堡里,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解决吗?第一关:填一填⑴()()师:?处应该是什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朋友们得观察真仔细,从形状、颜色上发现了它们排列的规律。
⑵■▲●■()●■▲()()师:下面是什么?你怎么知道?【设计意图:这一关课件不再除了颜色的变化,还有图形上的变化,由于已经有了前面对规律的认识,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通过这两组课件学生也认识到规律不仅仅可以是颜色上的规律,也可以是形状和数量上的规律,只要所排列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可以了。
】第二关:摆一摆⑶接着是什么图形?你来摆一摆,摆一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交流,全班反馈,互相评价生1:师生评价:对吗?这条有什么规律?生2:师生评价:这个规律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呢?生3:师生评价:这个规律和刚才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生4:(受此启发)……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能根据图形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规律,前面两种是一组图形依次重复的排列;后面这两种看似没有规律,其实有规律吗?对!是变化着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既面对全体学生,允许学生用最简单的规律摆一摆,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这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既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又能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较复杂而有创意的规律。
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交流反馈,有学生的摆法和创意已远远已超过了老师本课所要的目标,和谐的交流能使学生间相互受到启发,拓展思维,在交流中,学生争相把自己的成果拿出与同学分享,学习兴致很高,在人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创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⒊其实,不仅仅是图形的排列有规律,我们的声音、动作中也有规律,信吗?(学生表演,有拍手、跺脚,奥特曼动作……)【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环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减弱,设计这样一道开放性的练习,既创设轻松活泼的气氛,使学生忙于、乐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活动,让教学信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输出,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在充分的交流中增长见识。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课件)自然:你们看,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使它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床上用品:这些床罩、枕套上有规律的色彩变化,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整洁又温馨。
建筑:这些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四季:就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存在着变化的规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结束语:正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而又丰富多才【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找到一些有规律的图片,配乐播放,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通过欣赏,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
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推而广之,联想到生活中大量类似规律的运用,初步感知规律的广泛运用及价值。
】四、动手实践、应用规律今天是个难得的日子,孙老师和小朋友及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坐在我们一(4)的教室里共同学习了“找规律”,下面就请我们的小朋友运用我们这节课学过的知识,画一幅有规律的画,或剪一幅或摆一幅有规律的图案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造空间,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评价成果的过程中,既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又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果。
整个环节全体师生一起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并初步感受创造规律的美。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五、总结今天学了什么?正是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小朋友们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教后反思〗这是一节家长开放课,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知识的获取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受到家长和同事的好评,教学较为成功。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处处努力体现新思想、新理念。
教学中,注重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生活材料数学化,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这节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运用。
1、注重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课一开始,我就以“举行联欢会打扮教室”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了盆花、彩旗、彩灯等物体,使学生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加强感知,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再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进一步地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数学人文性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在本节课中,不管是感知规律、认识规律,还是欣赏规律、创造规律,我总是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最后的应用规律——画一幅有规律的画,或剪一幅或摆一幅有规律的图案,这个数学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应用创造规律,而是给学生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
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使课堂成为一片自我心灵倾泻的情感地带。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3、注重数学思维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深度挖掘教材,体现数学课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