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1 苹果园病虫新变化1.1 病害炭疽、轮纹褐斑病(早期落叶)、黑红点、霉心、根腐1.2 虫害(1)由钻蛀、食叶危害转向卷叶、刺吸(隐蔽)(2)桃小舟毛虫康氏粉蚧(介壳虫)、绵蚜、苹小卷叶蛾、叶蝉2 苹果园主要病害及防治2.1 苹果腐烂病2.1.1 腐烂病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弱寄生性真菌引起的病害。
它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皮内和病残株枝干上越冬。
翌春,分生孢子器涌出孢子角,孢子角失水飞散出分生孢子。
同时,成熟的子囊孢子也大量放出。
2.1.2 发生时间和伤入途径(1)发生时间:一年中有两次孢子流行高峰,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2)伤入途径:病菌随风雨传播,此病的伤入途径有剪锯口、机械伤、病虫伤、日灼、冻害和落皮层。
侵入树体的病菌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发病。
此病几乎周年发病,病斑主要出现于生长至休眼和休眼至生长两个时期。
苹果树腐烂病夏季开始发病,翌年春季结束,这是一次发病过程。
冻害和放高产后此病极易大流行。
2.1.3腐烂病发生的原因(1)病原菌清理和消毒工作被忽略。
腐烂病是由病菌引起,可是在生产管理当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病源菌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在许多苹果产区可以看到,锯子、剪刀不经消毒随意乱用,腐烂病疤不及时处理,腐烂病死树、死枝不及时清理,病变组织刮除物没有带出果园销毁,而是随意散落在果园各处,由此造成果园到处遍布腐烂病菌,一有机会,就会侵染果树。
(2)树势衰弱。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全国范围内苹果园树势都比较弱。
培养健壮树势是防治腐烂病的根本措施,在实际生产当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产,要把产量压下来,要把一切削弱树势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在目前情况下,为恢复树势,应当把产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如果按叶果比来说,丰产园至少保证28片叶子养一个果子,一般果园保证35片叶子养一个果子,对于病树,则要保证60片叶养一个果子。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口号:“沃土、养根、壮树”。
2.1.4 腐烂病的防治对策(1)严格清理病源。
在腐烂病发病初期,严格清理病源,随时检查病斑,及时刮治,刮治工具要经过严格的消毒,避免交叉传染,刮下来的病变组织清理干净,带出果园销毁。
同时,在腐烂病侵染关键时期,要作好全园的杀菌消毒工作。
(2)开展“沃土、养根、壮树”工程,培养健壮树势。
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要千方百计提高表层土壤的营养水平,保证氮磷钾等各种养分的均衡供给,保持土壤环境相对稳定。
尽量改善果树根系的生长环境,保持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培养健壮树势,抵御腐烂病的侵染和扩展。
树势变弱,大概经过3年的过程,反过来说,要恢复树势,也需要3年的时间。
要加强土肥水管理,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控制负载量;合理修剪,克服大小年;清除病源;实行病疤桥接。
2.2 苹果轮纹病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枝干和果实重要病害之一。
常与干腐病、炭疽病等混合发生,为果品生产的重大威胁,近年有蔓延加重趋势。
2.2.1 发病症状枝干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或小溃疡斑,稍隆起呈疣状,圆形。
后失水凹陷,边缘开裂翘起,扁圆形,直径达1厘米左右,青灰色。
多个病斑密集,形成主干大枝树皮粗糙,故称“粗皮病”。
斑上有稀疏小黑点。
果实受害初以果点为中心出现浅褐色的圆形斑,后变褐扩大,呈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状病斑,其外缘有明显的淡色水渍圈,界线不清晰。
病斑扩展引起果实腐烂。
烂果有酸腐气味,有时渗出褐色粘液。
2.2.2 发病特点此病菌与苹果干腐病菌相似。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组织中越冬。
春季由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涌出灰白色孢子角。
春雨中分生孢子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
带菌果并不发病,待近成熟期和贮存期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
带菌果并不发病,待近成熟期和贮存期发病。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富士、王林、千秋等品种高度感病。
2.2.3 防治方法(1)清除侵染源。
晚秋、早春刮除粗皮,集中销毁,并喷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或75%五氯酚钠粉100~200倍液,如喷3度石硫合剂以3月下旬至4月初喷为宜。
(2)果实套袋。
落花后1个月内套完,每果1袋。
红色品种采收前1个星期拆除即可。
(3)幼果期防治。
落花后10天采收,应定期喷药,每半月至20天1次同干腐病防治方法,注意药剂交替施用。
也可用50%复方多菌灵悬浮剂1000倍,或30%绿得保胶悬剂300倍,索利巴尔60~80倍液。
(4)生长期涂树干。
8月份用福美砷30~50倍液涂刷粗皮病部。
可加药液1%的腐殖酸钠,促进健皮生长。
(5)贮藏期管理。
严格剔除病果,人工挑捡,注意控制温湿度。
2.3 苹果炭疽病苹果炭疽病又称苦腐病、晚腐病,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尤为严重,是苹果上重要的果实病害之一。
1988年山东省发病面积约为3万hm2,病果率一般为10%左右,严重的可达70%。
2.3.1 发病症状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枝条和果台等。
(1)果实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小斑点,圆形,边缘清晰。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成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略凹陷。
由病部纵向剖开,病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
病果肉剖面呈圆锥状(或漏斗状),可烂至果心,与好果肉界限明显。
当病斑直径达到1~2cm时,病斑中心开始出现稍隆起的小粒点(分生孢子盘),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粒点初为浅褐色,后变黑色,并且很快突破表皮。
(2)枝条症状。
枝条发病,多发生在老弱枝、病虫枝和枯死枝上。
初期枝条表皮形成褐色溃疡斑,多为不规则形,逐渐扩大,到后期病表皮龟裂,致使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
病部以上枝条干枯。
果台受害,出现褐色病斑,病斑自顶部向下蔓延,严重时副梢不能抽出。
国外报道病菌的有性态可危害叶片,造成叶斑,但在我国尚未发现。
2.3.2 发生时间和伤入途径病菌自幼果期到成熟期均可侵染果实。
在北方地区,侵染盛期一般从5月底到6月初开始,8月中下旬之后,随着果实的成熟,皮孔木栓化程度提高,侵染减少。
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潜育期一般为3~13d,最短1.5d,最长可达114d。
2.3.3 发病条件(1)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
炭疽病菌在26℃时,5h即可完成侵染过程。
在30℃时病斑扩展最快,3~4d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在15~20℃时,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的时间延迟;在10℃时,病斑停止扩展。
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的外围有水溶性的胶质,干燥时黏集成团,需经雨水冲散才能传播。
分生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95%以上。
(2)栽培条件。
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果树种植过密、树冠郁闭、通风不良的果园以及树势弱的果园,炭疽病发生均重。
(3)品种抗病性。
苹果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是果皮松、果点大而深、果实迅速膨大期正遇高温多雨的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发病较轻。
红姣、红玉、祥玉、国光、大国光、倭锦、印度、旭、鸡冠、甘露、秦冠、早生旭等易感病,金冠、元帅、红星、白龙、富士、红魁、生娘、黄魁等发病较轻,祝光、柳玉、伏花皮等很少发病。
发病轻的品种一般表现为避病,生产上目前没有高抗品种。
2.4苹果落叶病2.4.1苹果树早期落叶的表现(1)7、8月间树膛内叶片几乎尽落,果实膨大缓慢、停顿,甚至落果。
(2)叶芽被迫萌发、抽梢、营养过早消耗,花芽分化质量不高,芽体瘦小、稀疏,严重影响来年座果率和果实品质。
(3)树势衰弱极快,病虫害加重。
第二年又提早落叶,进入下一个恶性循环。
2.4.2 致病因素分析(1)树势(2)通风透光(3)用药失误。
使用所谓“生物农药”;病菌入侵后,还使用保护剂,延误“战机”;频繁乱用药;春季清园的走过程。
2.4.3 落叶性病害难以防治的原因(1)入侵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期长。
当看见发病再用药防治往往偏晚。
如褐斑病入侵在套袋前后,斑点落叶病侵染则更早,春稍生长期就开始入侵了,而在果园看见发病却是在7-8月份,此时用药防效就差了。
(2)种类多。
对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灰斑病、炭疽病同时有效的药剂难以选择。
(3)重复侵染,不易控制。
7-8月一旦条件适宜,多次重复侵染严重,只用保护性杀菌剂很难控制。
2.4.4 早期落叶病的防治对策(1)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2)抓住病虫害的最薄弱环节进行化学农药防治;(3)化学农药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
2.5 套袋果实新病害--黑点病2.5.1发病特点(1)发病症状。
黑点病发病初期, 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状小黑点, 黑点直径逐渐扩大, 有的如芝麻大, 有的如绿豆大。
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口尝无苦味, 不会引起果肉溃烂, 贮藏期也不扩展、蔓延。
(2)发病时间和条件。
黑点病主要发生在6 月下旬至7 月下旬, 降雨后进入发病高峰。
在伏季雨水较多、连阴天气、地势低洼处及树势较旺、树冠郁闭、施氮肥多的果园, 发病都较重。
(3)不同品种发病差异.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和发病动态不同。
从发病严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 红星、北斗、嘎拉、红富士、小国光、乔纳金。
红星最易染病, 而且发病盛期比红富士早 1 个月左右;乔纳金最抗此病, 发病期比红富士晚半月左右。
黑点病与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
2.5.2发病原因(1)病菌侵染。
据最新研究成果, 导致黑点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病菌侵染。
据鉴定, 套袋苹果黑点病是由粉红聚端孢菌( T richothecoum Roseurn LK ex. Fr) 侵染引起的;黑点病的病原是链格孢菌和粉红聚端孢菌。
黑点病的致病菌和苹果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的致病菌基本一致。
(2)套袋诱发黑点病。
粉红聚端孢菌和链格孢菌, 均为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 一般不侵染果面。
套袋果处在湿度大、透气差、温度高的条件下, 易引起病菌侵染而诱发黑点病。
特别是在积水的萼洼、梗洼处更易发病。
不论纸袋还是塑膜袋,下雨后袋内存水、湿度过大, 又不能较快排除时, 往往加重黑点病发生。
套袋时, 底角排水口未鼓开时发病重。
(3)套袋前用药的误区。
套袋前能否正确用药是套袋成败的关键。
波尔多液和其它一切含铜离子的杀菌剂, 幼果期不宜使用, 而且对黑点病无效;杀菌剂的药效期一般 10 天左右, 套袋前喷药间隔时间超过 10 天, 防效不好。
2.5.3防治措施(1)改善树冠和果园的风光条件。
对通风透光差的密闭果园和透光度不足20%的树冠, 可在 7~8 月份进行 1~2 次疏枝疏梢。
疏除过密的层间枝, 不当的直立枝、重叠枝、徒长枝, 扰乱树形的交叉枝, 过旺过密的梢头竞争枝, 冠上部直立的棍棒型枝等,彻底改变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
这是雨季黑点病能否再发生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