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演出的经验。
最后,在我们的古筝教学中还要注意“技”与“艺”的关系。
古筝表演是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创造,给学生留空间去想象,根据自己的感情去理解作品。
集体课不能照顾每个同学的问题,一直影响集体课教学模式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在原有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
王妮娜在《古筝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探究》一文中曾经对集体课教学提出过几点建议,笔者非常赞同,所以将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论述。
首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古筝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视频,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所要教授的内容。
其次,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了解,重视个别辅导。
课程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査,这样能及时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掌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此外,应该实现座位设置的合理化。
古筝演奏较为复杂,技术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座位设置能够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通过分小组促进学生交流,激励学生进步。
将学习程度相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
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辅导,提高效率。
三组合式教学模式所谓组合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将一对一教学模式与集体课教学模式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高校古筝教育方向应该以集体课为主,一对一为辅。
因为学生在加强基础技法的同时,也要学习乐理,适合集体开展。
若集体课人数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分组,课堂前半段对学生的基础技法进行训练,解决学生手型控制感、运力、用力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在后半段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示范。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应该视具体情况进行。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该进行个别辅导。
高校古筝表演方向应该以个人辅导为主,集体课为辅。
个体能力会使学生在学习进度上有差异,此时学习中的个性问题会多于共性问题,针对学生在弹奏中出现的一些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组课教学模式古筝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与集体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陷,如在集体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同时,每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受到师资水平的制约,如一对一教学模式就因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很难在全国高校中普及。
这大大地限制了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古筝教学工作者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更加折中、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小组课教学模式。
何谓小组课教学模式?所谓小组课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多”大约控制在5人左右。
就是说,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需要对5个左右的学生进行辅导。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补充,也可以作为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小组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小组课教学模式与一对一教学模式相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充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资源。
在古筝学习初级阶段,学习难度相对较低,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将是对师资力量的极大浪费,采用集体课模式又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小组课教学模式则不同,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本来就不充足的教学资源。
小组课教学模式与一对一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形成有利于进步的学习氛围。
在小组课教学模式中,一位老师可以同时辅导多位学生。
这种多人同时学习所形成的氛围,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在小组课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不自觉中就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同时,小组课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下不断进步。
小组课教学模式与一对一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优点,避免缺点。
在小组课教学模式下,老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第一时间了解、纠正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地讲解,可以避免小组中其他学生出现相类似的错误。
此外,针对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展现的优点,也可以作为闪光点供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
这种使学生听取他人长处,吸取他人经验的小组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调整到最好的学习状态。
(二)小组划分需要遵循的原则在小组课教学模式中,分组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分组的质量常常影响古筝教学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对小组进行划分时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以下是在小组划分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以学习目的为划分的原则。
在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很不相同。
有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古筝的弹奏技巧以及对古筝的风格有一定的认知;有的学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的学生是为了参加考试和各种比赛。
学习的目标不同,学习方法和态度就会随之不同,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应该随之变动。
针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学习目标,在小组课教学中很有必要将学生进行分组。
以专业基础作为划分原则。
高校学习古筝的学生中,音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在之前从未接触过音乐,有的学生曾经学习过相关的乐器并且对乐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所以我们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应该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可以从基本乐理、视听练耳、情感表达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学习的速度。
以学习进度作为划分的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把握及理解的差异,都会导致学生在古筝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进度不同的情况,这时如果按照原有的小组划分就显得不科学。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学习的进度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小组课教学模式的分类选修学生的小组课:在古筝学习中,选修学生的数量巨大,并且具有一些固有的特点,接触古筝时间短、学习时间有限,并且相关的乐理知识掌握得较少。
而他们的学习目的往往以丰富自己的课外时间,对弹奏技巧的要求并不高。
对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学生划分到古筝选修小组中,对这个小组的教学以古筝相关知识等为主,弹奏技巧为辅。
多讲解一些时间性强的知识,也可以采取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可以安排古筝主修的学生作为助手,有针对性地对选修生进行辅导。
专业学生的小组课:古筝专业生的特点对古筝弹奏技巧要求较高,需要对古筝的相关知识、情感表达方法、节奏等有较好的把握。
因此对古筝专业生的小组划分中,应该控制在较少的学生数量,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将专业的知识充分地传授给每位学生,也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观摩式小组课: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组织主修和选修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弹奏表演,可以采取主修学生之间、选修学生之间以及主修与选修学生之间这几种形式。
一方面,对于主修学生而言,既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也学习别人优点,反思不足从而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对于选修生而言,对主修学生古筝弹奏的观摩,能够大大提高弹奏热情,学习主修学生的优点,同时更好地融入古筝的学习、弹奏中去。
(4)合奏小组课:因为古筝不一门孤立的艺术,也不一个人的演奏,多数情况下需要多人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课后,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些小型乐曲,相互之间进行自由编排,合作演奏,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之间的演奏协作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不断探索,体会到创作的快乐,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古筝演奏水平。
4.小组课教学的注意点学习内容的安排:我们在小组划分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专业基础等作为划分的主要标准,因此每个小组的情况各不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结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课教学中一对一教学的实施:在小组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部分学生学习吃力,在进度上落后较大,在古筝学习中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情况,这时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教学,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
注意课堂教学的规划:在小组课教学中,课堂时间的规划也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通常一位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
这样的演奏方式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别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但长时间听其他同学演奏会课堂变得沉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老师应该对小组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规划,使得学生之间既能相互学习提高也能充分保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节古筝教学内容及其创新策略一、古筝教学内容古筝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门类,在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时间不长,教学体系还很不完善。
在音乐理论教学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提出适宜的教学计划,仍然使用旧的乐理教材。
这就限制了学生对古筝知识的掌握,影响了学生演奏能力的提高。
因为教学内容是整个古筝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教学组织形式与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决定古筝教学效果的好坏。
对此,我们在区别对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以提高古筝教学的水平。
(一)古筝教学的目的1.高校古筝教学的基本目的(1)提高音乐素养,培养乐感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音乐素质与文化修养,这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最基础、最简单的音乐方面的知识与实践能力,还应该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应该对音乐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对整个文化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
这样不仅能从专业角度考察作品,还能从情感、人文方面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哲理与精神。
音乐素质主要指音乐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
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音乐素质囊括了一个音乐学习者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专业知识,这进行所有音乐活动的基础。
所以说在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音乐素质的培养应该最基本的,也应该最重要的。
文化修养主要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史以及相关的综合人文知识。
每个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并传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情感。
因此文化修养决定了对作品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
乐感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音乐传达的特定感觉的感官能力。
刘畅在《成人古筝教学之我见》中提及乐感的重要性时,曾说道“有了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会使你接触到美的音乐作品时,在心灵上反响更大;反之,耳闻仙乐却无动于衷,那就缺乏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了”一个人乐感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学习乐器以及灵活运用乐器、创作的能力。
因此乐感的培养在古筝的教学中很重要。
总之,音乐素养可以提高事物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还作用于人的情感,激发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在人的心海荡起涟漪,潜移默化地将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