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玉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玉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关于玉器制作的工艺过程,过去曾概括为“议、绘、琢、光”几个大的阶段。

一、议议,就是对玉料进行分析研究,看看用这块玉料设计制作什么产品为好。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行话叫“问料”或“审料”。

尤其对一引起高级玉料,在决定用来制作什么产品之前,无论是过去和现在。

画“活”师傅(即设计人员)常常要找有经验的同行一起研究,以便把玉料的性质和有关情况认识得更清楚更准确,从而对产品的设计确定得更恰当更完善,不致于在琢制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困难和障碍。

问料,一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看皮:玉料表面多半有一层或多层外皮。

它的颜色和质地一般都不同于玉料本身,利用价值较小。

看皮,就是观察和分析玉料外皮的厚薄及其是否还有可供利用之处。

2、看色:即观察和分析玉料里外层的颜色。

看其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是浮在外层的,还是内含于一定深度的,然后根据颜色的不同情况及其所处的优劣位置进行适当设计。

对一些有“俏”可找的颜色,要尽可能使之成为美妙的“俏色”作品。

3、看性:玉性有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顶性(硬性)、卧性(软性)、拧性、爆性、冻性、糖性、干性、鸡爪性等等。

在考虑一件产品的设计之前,除根据不同的玉种设计不同的产品之外,不必须把玉料的这种含性弄清楚,以便做到“顺性”设计。

否则,如果做了“逆性”设计,那往往就琢不成这件产品,有时即使勉强把它作了出来,也一定不会美观,而且容易破损,其价值就差多了。

4、看脏看绺:脏,是指附在玉面或含于玉肉内的杂质;绺是深浅、长短不一的断裂纹。

在一件玉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把不应保留的脏和绺(特别是贯穿的“恶绺”、“断绺”)去除,这叫“挖脏去绺”;而对一些还可保留或难以去净的脏绺,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则要尽可能把它遮住,叫做“遮脏掩绺”。

5、量料取材,依材施艺:问料后首先是确定这块玉料什么地方可取,什么地方应舍。

这叫“量料取材”;接着是“依材施艺”。

施艺的第一步是根据可取之材的大小及其自然形体和颜色进行设计研究。

要尽可能使玉料的运用达到“物尽其用”、尽善尽美的最佳效果。

二、绘绘,就是在玉料上画出设计图稿。

分“粗绘”和“细绘”两类。

粗绘,即把设计腹稿的大轮廓画在玉料上。

如做人物产品,先绘出人物的形态轮廓,至于轮廓内的一些细部,像头部的眼、嘴、眉、鼻、发等可以先不画。

所谓细绘,是指在产品的大造型琢成之后,再把各个细部的形态如人物头部的眼、嘴、眉、发、鼻等,一笔一笔较细致地绘清楚。

无论粗绘或细绘,传统作法常常并不在玉料上直接绘出造型和形象来,而是以各种符号作表示。

如在一条直线上画斜十字,表示在此处要把玉料断开;如画一片小点点,表示要把这块地方撤(也叫做“踩”、“轧”)下去;如符号是个圆圈,表示在这地方不要再动家伙了,等等。

这种以符号代绘的作法,行话叫“打稿子”。

三、琢玉料经粗绘以后就可以开始绘制了。

由于玉料比岩石坚硬,又含有各种各样的玉性,而且价值十分贵重,所以琢玉不是用刀子刻,也不能用凿子凿,而是以相应的铁制工具带动比玉料更坚硬的磨料(近代使用人工合成的金钢砂。

50多年前大部使用一种天然的红砂,即石榴石)进行研磨切削。

琢的过程大体是这样:1、去皮。

即去除玉璞的外皮。

采用的手法和合用的工具,依据玉料的性质和大小而定。

去皮的一般手法,都是用“铡铊”或“錾铊”进行切削。

对较软的如松石料等,直接用“冲铊”、“磨铊”就可把玉皮和一些杂质冲磨掉。

对于玉皮的颜色如觉得还有可利用的地方,应在去皮过程中依据设计要求适当把它保留下来。

白玉一般较少有皮,即使有也只是很薄的一层,而且颜色大都较好,所以常常不去皮。

2、开料。

就是把玉料断开。

一般都是依绺来开,借此机会把恶绺断绺去掉。

另外是依据设计的需要来开,也就是按照作品的大小、高矮、厚薄把玉料裁合适。

这一种开料,一般都要依据产品的重心同时把底平也“断”出来,以便产品琢成之后能“立”得住,不会歪倒。

也有个别产品,根据设计需要并不断底平,而是在产品琢成后通过配底使之立起来。

还有两种开料:一是在组绘前的一次开料。

有些玉料光从表面观察常常不一定能把内层的料质料性看得清楚,因此需要用铡铊先把它切出一个断面来进行观察,这叫“开门子”。

二是把大块玉料截小。

现在对于100公斤以上的大块玉料,已经很少用来只琢制一件产品,大都把它截成两块或多块,然后分别进行设计和制作。

这种开料,一般不使用铡铊,而是用“拉丝”(拉丝弓锯)或“开料锯”进行研磨切割。

3、活链:开料以后,如果要琢制一件带链子的产品,那么在琢制一件带链子的产品,那么在琢制大轮廓之前,就应当依据设计稿先从料上把链子取出来,这叫活链。

活链是一项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的工艺,因此需要在“余肉”(应去除的多余部分的玉料)较多的时候先琢取玉链,以防一次取不成功(如发生断裂等情况),还可在其他余肉处取链。

否则,如果先琢出产品的大造型,万一有所失误,那就很难再从其他地方取链了。

活链的做法,在“抽条”(把链子的长、宽、厚度切割出轮廓)、起股(琢出链子的立股和卧股的大型)、分瓣(把一个一个链子瓣分割出来)之后,有人习惯用“打眼”手法(以金钢钻头或合金钢钻头做的钻杆在玉料上钻眼),在链环中连续钻眼去除“余肉”;有人习惯合用勾铊这各种小工具,把一个一个链环中的余肉磨除,再用细铁丝带动细金钢砂将环环之间和环与身相连部位拉开,这时整条链子就完全可以活动了,最后再用适当工具将每个链环的楞角磨顺,形成一条形体统一而规矩的链条。

4、鹐外壳:就是把产品轮廓以外的玉料去除,琢也产品的大造型。

鹐外壳是找型的第一步。

常用的手法是:①抠:即用铡铊或錾铊在玉料上相连地切两铊,把一块呈角形体的余料切割下为,这种规律性的手法叫抠。

②俵:即铡一铊子就把一块玉料切割下来,这叫俵。

俵,是琢圆形体最适用的手法。

要想把方形体琢成圆形体或扁形体,大都是从俵楞角做起。

俵去4个楞角,就出来8个楞角;再俵去这8个楞角,如此一次一次地连续俵椤,最后就会琢出一个无椤角的圆形或扁圆形体。

③划:先用铡铊或錾铊在玉料上切出一排排平行的沟槽中间的玉肉掰去,这种去除余肉的手法叫划。

这里作几点说明:①由于产品的底平往往并不在开料过程中“断”出,而是在鹐外壳时“断”出来的。

所以也有人对鹐外壳习惯地概括为“抠、俵、划、断”四项工艺。

②解放后由于有了在“锼弓子”这种工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叫丝子锼活机的电动机械,用它来鹐外壳(在玉料上钻个孔眼,把锼活机上的半钢丝穿过去,以丝子带动磨料在孔眼里沿着产品外轮廓的图线不停研磨,逐步可把产品的外轮廓“锼”成形),工效比使用铡、錾铊鹐外壳又快又好,鹐外壳的传统工艺开始起了根本变化。

锼的办法,不仅可以鹐外壳,还可对玉料进行套裁,能起多方面的作用。

③近三四十年来,由于有了一种碗状的铊子“弯铊”(也叫碗铊)于是琢制玉碗就不用鹐外壳了,过去琢一只玉碗需用一整块玉料,既要鹐碗的外轮廓,还要把碗膛里的玉肉吃掉,即费工又费料。

现在,根据碗口的大小,可以先在玉料上打管钻,取出一个钻芯,然后使用碗铊在钻芯上直接掏碗,而且可以在一个钻芯上连续掏几个碗,碗一掏出来就大体成形,不需鹐外壳,也不需掏碗膛,既省工又省料。

5、冲:经过上述抠、俵、划的琢制过程,一件玉器产品鹐出大型以后,接着需要用冲铊或磨铊把产品大型表面坑洼不平的地方冲磨平整,行话叫去麻岔。

6、绘:对一件鹐出了大造型又冲磨平整的产品,就可以进行细绘,以便对产品的各个细部进行琢制。

细绘,根据具体情况往往先绘一个局部。

局部地细绘,局部地琢制。

7、錾:以一种形体和作用类似铡铊但比铡铊小的錾铊,去除产品轮廓内较小地方的余料。

采用的手法也是抠、俵、划、。

錾,实际是对产品的细部找型。

8、轧:是用轧铊把錾后坑洼不平的麻岔轧平整。

产品细部的麻岔,不能再用较大型的冲铊、磨铊研磨,而要用比冲铊磨铊小的轧铊轧平。

在这一点上,轧铊的作用相当于冲铊磨铊。

轧铊制作可大可小,还可根据需要变化它的形态和铊口,如平口、切口、倒切口、薄夹空等等。

使用轧铊也可能对产品进一步找型。

如那里显得鼓了,需要把它“推”进去(也叫撤、踩、轧);那里显得瘪了,需要使之鼓起来(这叫搬),都可使用轧铊进行推搬。

琢玉工艺的手法,只能去料,不能添料,怎么能把瘪处弄鼓呢?手法很简单:把需要使之鼓起的部位周围“推”进去,中间未“推”的部位自然就相应地鼓起来了。

所以,推和搬实际是相互联系着的一回事。

但关键是推。

一般说来,玉器制作,除了鹐外壳和平刻(平面勾花)、镂空工艺,其他如琢制深浅浮雕的层次和圆雕的造型等,大都是通过推搬来找型的,只是使用的工具因需要不同有所变化而矣!9、打钻:是去除或取出产品轮廓内余肉的一种工艺。

打钻有两类:一是钻眼(即前面说过的打眼),一是钻膛。

钻眼必须把玉料钻透成孔,而钻膛是只取钻芯,并不透孔。

这里所说的打钻,是对一件器皿产品经过铡、錾、磨、轧制成素胎以后,通过打钻来琢制它的内膛了。

在我国商代以前,打钻显然是使用类似侱棍的工具。

在玉石上硬顶硬钻,磨出孔磨成膛。

进入商代不久,开始有了以青铜做的管子形工具“管钻”来钻孔了。

管钻的使用,一直流传至今。

只是后来使用的管钻,不再是青铜制品,而是以薄铁做了。

以管钻代替侱棍钻孔钻膛,除了工效得到提高以外,与前不同之处还在于可用管钻在钻孔中取出一个钻芯来。

而以侱棍(包括用金钢钻或合金钢做钻头的那种钻杆)钻孔钻膛,孔眼和膛内的余肉是不可能保留的,只能全部被磨除,既费工又费料。

用管钻来钻膛,一般不把玉料钻透成孔,钻芯的根部同玉料本身仍然相连,怎么把它取出来呢?工艺是这样的,当管钻带动金钢砂对玉料研磨钻进到需要的深度时,先把管钻抽出来,用水把钻口内的磨料刷净,再用冲子顶住钻芯上口的一侧,以小铁锤轻轻一敲冲子,钻芯根部就会断开,脱离玉体。

一个较粗较短的钻芯不容易被冲断怎么办?一般都是对这样的膛口先后交叉着打两个或更多的钻,然后逐个地把钻芯冲断取出。

10、串膛:一般器皿的膛肚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打钻取出钻芯以后,还要把膛肚研磨成需要的形体,这项工艺叫串膛。

串膛用的工具是铁制串锤和弯子。

除了串一个口小膛大的那种膛子越磨越大,使用的串锤也就要随时调换大的。

串锤的形体有多种多样。

串一个扁形口的膛肚,要用能伸得进膛口的扁形串锤。

在串锤磨不着的那些弯度较大的地方,就要用弯子来研磨。

弯子这种工具的一个特点,是可以按膛肚形体的需要随时都可用手力来调整其弯度。

串一个口小膛大的膛子,使用弯子这种工具是再妙不过了。

薄胎烟壶,轻如浮萍薄如纸,丢在水里不会沉底,人们叫它水上漂。

这种作品就是靠弯子在胎(膛)内不停研磨制成的。

11、活环:传统的玉器造型,往往带有一些环子作装饰。

琢制玉环的工艺和活链基本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活环或是活链。

在打钻去除余肉时,每钻一个孔眼,都得插入一根竹签,以便紧挨着钻下一个孔眼时可使钻头定位,不致于钻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