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单元概述:在科学课学习中,学生已对身边常见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到,工具和科学探究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着发展起来的。

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没有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微观世界”角度去展开,而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的观察领域,如晶体、昆虫的器官、植物的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等。

因此,本单元将其称为“微小世界”。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方面。

但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3.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5.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6.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7.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8.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1.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2.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3.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三、单元组成:本单元主要包含8课。

第一部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放大镜,并用放大镜观察一些物体。

第1课《放大镜》本课主要知识点有: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本课主要知识点有: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本课主要知识点有:一些固体物质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我们叫它晶体。

第二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由放大镜引出显微镜,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显微镜,会制作简易显微镜,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身边的一些物质。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本课主要知识点有: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本课主要知识点有: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用肉眼难以看到,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本课主要知识点有: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本课主要知识点有: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第三部分,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微小世界的扩展。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本课主要知识点有: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变。

四、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的知识,从人类观察微小世界最初的工具:放大镜入手。

借由放大镜这种工具,向学生展示了微小世界中的昆虫和晶体。

顺着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路线,介绍了显微镜,以及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对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的小总结,为学生打开了一道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将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五、主要教学方式: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要教学方法;另一种是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内容有: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简易显微镜和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内容有:美丽的晶体、显微镜的发展以及微小世界和我们。

六、教学建议:在教学“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内容时,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制作一个大的晶体”的拓展活动。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个活动再拓展一下,带领学生制作各式各样的晶体。

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单纯观察晶体带来的乏味与单一。

在“制作简易显微镜”时,可能会出现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一环节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制作,在课堂上重点比较放大镜和自制显微镜的放大效果。

在“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前,我们要提前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并熟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操作方法,如课堂时间不够,可以分为两课时,一课时学会使用显微镜,一课时学习制作切片并观察。

还要提醒学生,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如植物果实、根、茎、叶等,需要制作切片。

显微镜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产生物体放大影像的仪器。

了解显微镜发展进程。

作为整个单元的总结和延伸,“微小世界和我们”这一课教学起来并不容易。

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自愿分组,选择医药、食品、农业、生物工程、冶金、地质、微电子、侦缉、物质微小结构等自己感兴趣的任一方面的专题,收集资料。

或以小组研究报告、手抄报、电子报等形式,展开科技作品展示活动。

相信学生能通过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而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印象深刻。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放大镜教学内容: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定向示标:1、情境导入:请同学们往前看,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板书课题:3、出示探究目标:(1)放大镜是和什么镜子有关?二者有什么关系?(2)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放大镜用途是什么?(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什么?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学生介绍放大镜的作用。

2、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活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4、动手操作:用眼睛看、用放大镜看(科学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比较二者不同?5、思考: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6、得出结论:放大镜的作用。

活动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三、巩固总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四、布置作业: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1 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获得更多信息;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教学回顾: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

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

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