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
规律技巧总结
1.顺序解题:即按题号顺序解题,采用该方式
时一定要回头验证,如【真题1】中的【思维过 程】分析。 2.逆序:即同一题组中,按试题序号由大到小 解题。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轻松解题。
如2011年安徽卷31、32题(见必修Ⅲ第一章第3课
真题1)。
考点2
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所以选C项。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
国( D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思维过程】第 (2) 题,城市化的表现有城市人口增
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
升。表格数据可以反映城市用地增加和城市人口增加, 是城市化的表现,所以农业用地的面积将有所减少, 城市用地最广泛的为住宅用地,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 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选D项。
3.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
【真题 1】(2013·四川 )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 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
回答(1)~(2)题。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
变化趋势为( C ) A.先增后减
2.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
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
上。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大城市数量 迅速增加。
(1) 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逆城 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 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 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C.不断增加
B.先减后增 D.逐渐减少
【思维过程】该题组考查城市化特点和地理图表的判
读能力。第 (1) 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1985 ~ 2011
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增加,但是有波动,增长的 速度有差异;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也在增加,但是城 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所 以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
规律技巧总结 利用题组思维解答递进选择题组
高考地理选择题几乎都是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即利
用一个试题情境设置相关的2~3个选择题。递进选
择题组是指试题间存在逻辑联系,即前一个选择题
的正确解答构成后一个选择题的解题条件,如【真 题1】中的选择题组。
对于递进选择题组,应利用题组思维进行解答。具
体有顺序、逆序两种方式:
后期 阶段
70% 出现郊区城 城乡一体化明显, 甚 以 市化和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 至停 上 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滞
趋缓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 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
阶段,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城市化问题表明:城
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 平相适应。
(接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
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
城市中心,不愿再忍受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
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
化现象。如下图所示: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 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
城市 化 阶段
初期 阶段
水平
发展 速度
地域扩 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较低
较慢
城市就业、基础设施 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压力; 城市扩张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 地生态造成破坏
(续表)
城市化 阶段 中期 阶段 水 平 发展 速度 地域扩 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30% 城市用地规 市区劳动力过剩、 加速 以 模大幅拓展,出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发展 上 现城市群 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
(2)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首位度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C ) A.矿产资源的开发
B.首位城市逆城市化现象 C.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D.首位城市环境恶化
【解析】第(2)题,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不是得益于 资源开发,而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推动的结果,C正确; 城市首位度的变化也不一定是逆城市化和环境变化 的结果,故而B和城市化进程 的影响因素。第(1)题,比较1979年和2000年城市用 地面积情况图,我们可以发现整体上城市规模扩大 了,但是并非每个城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而A 错误;这种用地规模扩大的不平衡性,反映了城市 化水平区域之间差异的增大,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 出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而且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变式训练1:城市首位度(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 市人口规模之比)通常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下图为江苏省主要城 市用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1979~2000年,江苏省城市化表现为( B ) A.各城市用地规模均有大规模上升 B.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 C.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差距缩小 D.较低级别城市发展迅速
必修Ⅱ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 2课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 .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2.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人口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转化 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 产业 结构 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 工业 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 科技 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 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 文化、 思想、 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观念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