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
2.想象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
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四、课型
新授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
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
2.检查字词理解
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èi”。
“遗”的意思:赠送
“远道”的释义
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
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
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
“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
(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
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1.指导想象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
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
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
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
“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
“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读自己的下水作文。
6.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
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
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
与“兰泽”相比,其他地方的芙蓉不如此地,诗歌如是描绘“兰泽多芳草”。
“江”一般是大河、比较湍急的河采称之为“江”,可见采摘的艰难。
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去呢?可见思念的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以至于他(她)可以不顾危险前去采摘。
要采就采最好的,才显得情意深重。
在湍流的江河中为了心中那个思念的人,不顾一切的独自前去
采摘,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但主人公仍旧不顾这些,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她)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一定是值得他(她)去冒险的。
就为这一点执念,我们也得感叹了。
2.一般古人出远门的是谁?(男子)那么“所思在远道”与“还顾望旧乡”两句是否矛盾?
讨论,选代表发表意见。
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
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双关。
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本诗抒情主人公如果理解为女子,那么“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
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
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
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
古人多用这种手法,如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是想象丈夫在外地想念我的名句。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本来是自己想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远地思念我。
如果理解为男子,也合情合理。
总之,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
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3.课堂背诵诗歌
五、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这首诗
2.课后阅读《西北有高楼》
六、板书设计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
七、小结
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
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