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本科生课程论文
( 2010级 )
题目: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黄赛骞
学号:10010411
任课教师:陈玉兰
成绩:
完成时间:2011-11-24
浅谈白乐天的讽喻诗
一.摘要
中国唐代诗歌多不胜数,颇有个性者亦为数不少,乐天居士白居易即为其中之一。

他的讽喻诗可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亮丽之处。

在公,他著有《新乐府》,向天子表明世事,为民为国;在私,他写有《秦中吟》,激烈地抨击了官吏贵族的骄奢腐败,讽刺了权贵横暴。

如此优秀的作品群自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它是如何兴起的,之后又经历过什么变故。

二.关键词
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三.正文
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任左前江州司马。

在这一年里,他日夜煎熬,精选自己的诗作,将其编成诗五卷诗集,他将八百余首诗歌分为四类,即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以及杂诗。

其中讽喻诗和闲适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相对而言,讽喻诗是具有浓厚时代风潮特点的儒教政治文学。

所以,我在此将对讽喻诗做较深入的了解。

乐天对于自己的讽喻诗的评价要远高于其他三类诗作。

而讽喻诗也正生动地显示出了乐天的诗人面目,是他真真正正的自信之作。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讽喻”。

“讽喻”的原意是像一阵风吹过而草木皆伏,以自然的比喻表示教化。

《文选》卷一所收的后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曾写道:“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叙述下民心情诗歌,得入天子之耳,并传后世,这就是讽喻,这也属“雅颂之亚”。

乐天大半是在传统诗歌的观念影响下,给自己的这类诗作定位为“讽喻诗”。

讽喻诗采用的表现样式并未脱离《诗经》的“赋、比、兴”,乐天在对现实社会的各个事件与现象做了充分地观察,赞美讽恶,即使是吟咏一草一木,也往往将其作为某种时事的比喻而具有寓意。

所以说在某一程度上讽喻诗继承了《诗
经》的传统正统性,对他个人而言也是能够显示自己崇高豪迈精神的最有价值的作品群。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拜左拾遗开始,讽喻诗渐渐成立。

许多与时事有关,或直接吟咏,或运用巧妙比喻,计有一百首,再加《新乐府五十首》,合计一百五十首。

不必赘言,《秦中吟十首》与《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

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数量多,讽喻的内容痛切激烈,风格纯正。

但两者的偏重点又有所不同,针对《秦中吟》为私的性质,《新乐府》则是意在向天子的奏闻,在题材选择之际是经过细细斟酌的。

虽然《新乐府五十首》其二十三《卖炭翁》和四十一《官牛》是属于讽刺权贵横暴的,但总体看来攻击性较弱,其中往往多从天子的视角出发,与《秦中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体会乐天的讽喻诗,我们可以看看他的一些作品,通过分析作品来进一步的感受他的讽喻诗的魅力。

比如《秦中吟》中的《歌舞》。

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这是一首揭露性和批判性极为强烈的作品,为时事有感而发。

元和年间,有的农民因为缴纳不起赋税,常常被长期囚禁在县狱中,痛苦不堪。

作者目睹官僚权贵们在豪华府邸里寻欢作乐,想到狱中饥寒交迫的冤囚,曾经专门上疏(《奏阌乡县囚状》)陈述此事。

诗歌尽力地渲染达官贵族醉生梦死的生活,结尾处忽然笔锋一转,沉痛而愤怒地发出了“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呼喊,表达了鲜明的正义感。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这种对富贵的攻击眼光,可以说是白氏《秦中吟》十首的视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乐府》中的一首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苦宫市也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的小序说:“苦宫市也。

”所谓的宫市,就是中唐以后皇家在市上公开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德宗贞元末年,情况格外严重,用宦官专管其事,派数百人在长安东西两市监望,看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极微的代价强行勒索而去,货主常常弄得空手而归。

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这一首诗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用形象化的高度艺术手段,反映了劳动人民被欺压的痛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作者对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尤其细腻真切,始终没有议论,笔墨不多,但艺术感染力却极其强烈。

确实是《新乐府》中的上乘之作。

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此外,同为《新乐府》系列中的诗《杜陵叟》也是极为精彩的一首讽喻诗。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元和四年春,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当时白居易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

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

许多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和贪污,故意隐瞒灾情,继续横征暴敛,使得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成了一纸空文。

白居易在悲愤之余,提笔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的爱和憎表现得十分鲜明,他通过杜陵叟之口,对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将他们比作虐人害物的、“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语词激切而严厉,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

中唐时期,诗人们以白居易为中心创作了许多社会讽喻诗,可以说是他们围绕着相互的关系而进行创作。

元和十年,因宰相武元衡被暗杀事件,当时位居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被贬,这是白居易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且不说他的仕途之路出现了重大挫折,就单单从诗人角度看,也是他作为一个诗歌(主要是讽喻诗)政论家的重大挫折,讽喻诗数量渐渐变少,质量下降。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
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因为左迁江州后,他穷困不遇,自然比较倾向于净化自身精神的闲适诗。

再者,像《秦中吟十首》那样的讽喻诗,大多是以在都城长安的见闻为题材而创作的,而这地处深草中的江州浔阳自是难以比拟的。

从乐天讽喻诗的兴起到其渐渐给我们不足之感,他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探究的。

四.参考文献
1.朱金城、朱易安,《国学大讲堂【白居易诗集导读】》,200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日]净永健,《白居易写讽喻诗的前前后后》,2007。

中华书局。

3.严杰,《白居易集》,2006。

凤凰出版社。

4.谢思炜《白居易诗选(插图版)》,2009。

中华书局。

5.蹇长春、尹占华《白居易评传》,2002。

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