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摘要】分析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从如何进行评价的角度提出了14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对给出的模型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量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通过文献检索、对企业进行访谈,发现目前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高级计算机人才和初级计算机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从事计算机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人才供应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等。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是毕业生个体因素,如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但就业准备却不充分,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矛盾。

二是学校因素(1)计算机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目前我省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脱节。

(3)一直沿用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研究思路,没有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的教学地位,实践课重视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

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沿用
已久,这不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
动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例如,有的学校采用”1节实验课=0.7节理论课”或”1天实践=3节理论课”的工作量计算方法。

有的学校采用”70%理论成绩+30%实验成绩”来考核《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有的以批改实验报告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绩。

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二、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力措施
针对以上实践课程教学的问题,本文提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有力措施。

第一,改变”1节实验课=0.7节理论课”或”1天实践=3节理论课”的工作量计算方法。

增加实验课时的比值,按照实验课等于理论课课时来计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为了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实验成绩优秀率较高,学生评价较高的老师,给予1.5倍课时奖励等方式。

第二,对于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等,直接采用机房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再使用传统的”多媒体+机房”授课模式。

第三,改变”理论成绩+上机成绩”的考核标准。

把实践课单列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如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等实验课程,单独考核。

传统的实践课程成绩是根据实验课考勤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来定。

建立以”实验成绩”+”平时实践”+”面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实验现场作品的操作进行评价,检查
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把实验时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作为衡量实验课程成绩的重要指标。

量化各项指标,构建实验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构建基于面对”老师”和”学生”的双对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000年4月制定的《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的标准》保证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国家精品课程指标体系》、一些大学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指标体系的主要观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理念。

构建基于”老师”和”学生”的”两人”评价体系,把实验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5个方面14个指标。

教学方法:
1、老师授课内容灵活;c1
2、老师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c2
3、老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c3
4、任该课程的教师具有开发教学软件的能力。

c4
平时实践:
5、辅导答疑时间、速度、方式c5
6、作业批改的情况c6
7、单元的综合测评c7
实验成绩
8、综合考试合格率c8
9、实践学习的合格率c9
面试成绩
10、提问的回答情况c10
11、操作题的操作情况c11
主观成绩
12、对学习的满意度(资格证书、等级考试通过率等)c12
13、学生的评教c13
14、学生的就业情况c14
人们在处理这种决策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多有少,作比较、判断、评价、决策时,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往往难以量化,人的主观选择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带来了本质的困难。

t.l.satty等人在七十年代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处理这样一类
问题的使用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基本步骤是:(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成对比较阵(3)、计算权向量(4)、计算组合全向量。

利用层次分析递归法,给出了一些基本的数据,对以上14个具体指标分析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中,一般称最上层为目标层,最下层为方案层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1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层。

ci
表示各评价指标,pi方案表示i学生进行实践的情况。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a=(aij)14*14和计算权向量
在a中,有aij>0,aij=1/aji(aij与aji是分别表示(指标ci)/(指标cj)和(指标cj)/(指标ci)即教育质量评价目标的重要性之比);aii=1(指标ci与指标ci自己与自己对教育质量评价目标的重要性之比为1);saaty等人提出了1-9相对尺度,即aij的取值范围是1,2,3,……9和起相反数1,1/2,1/3,……1/9。

这种尺度得出的权向量与按照光强定律等物理知识得到的实际的权向量进行对比发现,1-9尺度不仅在较简单的尺度中最好,而且结果并不坏于较复杂的尺度。

利用matlab,可以产生随机矩阵,由此,构造成对比较矩阵a=a3,[w(2),y]=eig(a)产生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3)、计算组合全向量
定义组合权向量,即各方案对目标的权向量。

bk(k=1,2,……,20)中的元素bij(k)是pi方案与pj方案对准则ck的优越性比较尺度,算出其特征根y和归一化特征向量wk(3)。

有b1=b6=[125;1/212;1/51/21];b2=b7=b12=[11/31/8;311;831];b3=b8=b13=[113;113;1/31/31];b4=b9=b14=[134;1/311;1/411];b5=b10=[111/4;111/4;441]。

第三层对第一层(目标)的组合全向量=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组成的矩阵乘以第二层对第一层(目标)的组合全向量。

即:w(3)=wk(3)w(2),用matlab语言为:p=wk(3)(3,
14)*w(2)(14,1)
即p1=4.9524;p2=3.2886;p3=4.6046。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p1的权重最大,p3,p2其次。

也就是说p1方案最好,能较好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已知的14个参考因素重要性矩阵a下,得出的对目标的权值,可知道评价方案的好坏。

四、结束语
我们分析了14个指标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并让这种复杂的、难以用一般的数学方法的量化的指标,为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的量化作出更精确的判断。

以上方法把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较好的处理了传统的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

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也不难,结果简单明了。

但数据是随机产生,还应以实际的数据去进行验证,使它能更完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李华群等.示例演练教学法在网络教育自适应学习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8.36
[4]王莲芬,许树柏主编,层次分析法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