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汕头一模语文试题详细答案

2017年汕头一模语文试题详细答案


B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 A.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 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 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 景泰初年,他升为侍讲,与同学倪谦在文华殿 B.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 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 — 起列举石 东庑下教小宦官读书。皇上有一天来到,命倪 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 谦讲解《国风》,吕原讲解《尧典》,他们都 C.吕原十分孝顺,依礼守丧。归葬父兄时,他在船 受到皇上称赞。皇上问他们是什么官,他们回 中睡在草垫上,因为过度哀伤身体受到损害,回到 家中刚办完丧事就去世了。 答说是中允兼侍讲。皇上说:“二职品级相同, • 怎么相兼?”进升二人为侍讲学士,兼中允。 D.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 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 不久他又升为左春坊大学士。 来接济宗族亲戚。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分析。(5分)
• 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感、孝顺、 有进取心、善于识人的城市青年女 性。(2分)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分析。(5分) • 情感变化: • ①一开始由于工作压力面对脑中风的父亲,在 情感上刻意疏远; • ②在听到保姆弑杀雇主的新闻后,对父亲的安 危感到忧心忡忡; • ③在火车上看到小孩向母亲提问的场景后激发 起内心对父亲的依恋,产生了愧疚之情; • ④在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加深了对父亲的关切、 忧虑。
诗歌鉴赏
• (二)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满庭芳① •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 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 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 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 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 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有“四裔”, “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
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
•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
都包罗在内。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
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
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
家”的理想。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 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 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 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 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 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 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 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 的。 •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 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 互交流。
实用类 阅读
•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 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 人的目的。 •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 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 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 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 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 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 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 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 •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 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 容雨声。 ③残釭:残灯。 ④逢逢:形容鼓声。
• 14.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 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 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 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 士的高洁。 •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 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 切感慨。 • D.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 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 脱俗。 •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 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C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 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 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 大体同步的。
•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 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东西方 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 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 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世界三大古文明 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 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 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 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 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 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 界的中国。
A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 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 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9.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 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 要分析。(6分)



①内容上,这一情节使她联想起小时候自己问父母稚气 问题,父母无一例外慈祥地笑她,奖赏性地拥抱她,给 她带来了幸福感,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重新感受到 父母对她的深爱; ②手法上,间接体现了父母对她深沉的爱,与上文写她 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 有温暖的家的行为形成对比,体现她的愧疚之情; ③结构上,与上文写她请假迫不及待地回家相呼应,体 现了她对父母的依恋和牵挂。(或:与下文写她听到的 士大哥的话后忧虑更深做了铺垫,向读者交代了她牵挂 父亲安危的原因。〉
小说 阅读
•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 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 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 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 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 人情冷漠。 •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 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 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 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 C 间回去看父亲。ຫໍສະໝຸດ 2017年汕头一模试卷分析
现代文阅读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 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 “外化”。 •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 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 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DEC
•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 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3分)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 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 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 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 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 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 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 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这是“世界的 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 •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 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 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 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 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A
翻译
• (1)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 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5分) • 李贤得以恢复官职入阁掌权后,
• 吕原辅佐他。
• 不久,
• 彭时也入阁,
• 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
翻译
• (2) 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 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5分) • 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 • 连续三(多)天水浆不入口 (或没有喝 水 )。 • (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处 理政事。 • 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 年丧期),(皇上)不许。
B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 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 家; • 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 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 • 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 作家中是独创的; • 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 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 • 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
D
•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 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 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 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 立的。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 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 也没有停止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 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闭关锁国不过 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 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不绝于 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 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 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 的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