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T演示课件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T演示课件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 脉高压的治疗进展
1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
持续肺动脉压力↑→肺小动脉平滑肌增厚→动 脉横径变窄→阻力↑→右心室压力↑→血流经 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发生右向左分流→低氧血 症→青紫和呼吸困难
2
3
诊断依据
❖ 多发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 ❖ 气促、紫绀、呼吸困难 ❖ 心影增大 ❖ 肺部变化 ❖ st吸入给药 )
15
一氧化氮(NO)吸入
直接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平滑肌细胞内的 cGMP水平升高→抑制平滑肌细胞内肌球蛋 白横桥连接形成→使血管舒张
16
优点
❖ 选择性降低肺动脉压力 ❖ 预防肺小动脉的肌化 ❖ 减少异常的血管重构 ❖ 对体循环压力无影响
17
优点
❖ 不增加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机率 ❖ 减少神经系统损害的机率
4
治疗
降低肺动脉压力+维持体循环压力→降低右 向左分流→减轻低氧血症→改善氧合
5
基础治疗
❖ 机械通气治疗
❖ 纠正酸中毒
❖ 维持体循环压力:血浆、白蛋白、正性肌力 药物
6
降低肺动脉压力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硫酸镁 ❖ α受体阻断剂 ❖ 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 ❖ 一氧化氮 ❖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7
18
疗效
❖ 早期应用iNO治疗,迅速改善氧合 ❖ 低浓度NO吸入短期使用时基本无副作用 ❖ 减少使用体外膜肺(ECMO)的机会
19
20
结论
❖ 原发PPHN和急性RDS明显改善 ❖ 严重弥漫性肺实质病变、先天性膈疝、大血
管转位等合并PPHN,iNO疗效不明显
21
❖ 治疗费用较高
缺点
❖ 没有合适的来源
扩张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提高心输出量→改善氧合
13
酚妥拉明
❖ 使用有效率高 ❖ 与使用硫酸镁的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 体循环低血压副反应
❖ 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第28卷第6期.
14
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
❖ 主要的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 ❖ 低氧浓度下,对降低血管阻力尤其重要 ❖ 具有较好的肺血管选择性 (依洛前列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
低肺容量
肺泡过度扩张
↓×← PS 间质牵力下降
↓ 肺泡萎陷
→×↓ ↓
肺泡血管受压 ↓


血管收缩 → → 肺动脉压力增高
8
PS治疗早产儿PPHN
❖ 肺动脉压力下降较快 ❖ 氧合及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 ❖ 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中原医刊2006年第15期
9
结论
❖ 治疗NRDS合并PPHN效果很好 ❖ 其他原因引起的PPHN效果不肯定
10
硫酸镁
❖ 拮抗Ca2+→解除平滑肌痉挛→阻止肺血管收缩 ❖ 影响前列腺素代谢→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减少平
滑肌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
11
结论
❖ 临床应用中有争议 ❖ 不推荐将硫酸镁用于PPHN的治疗
12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2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抑制磷酸二酯酶(PDE)活性→降低第二信 使(cAMP或cGMP)水解→提升细胞内第二 信使的浓度→血管舒张
23
西地那非(Sildenafil)
❖ OI值明显改善 ❖ 没有明显的低血压反应 ❖ 价格便宜 ❖ 耐受性较好
24
25
26
❖ 米力农静滴 ❖ 双密达莫口服 ❖ 扎普司特雾化吸入
27
体外膜肺(ECMO)
❖ 保证充分氧供
❖ 避免机械通气损伤
❖ 降低肺血管阻力
❖ 重新建立正常体肺循环
28
其他治疗
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需进一步研究
29
❖ 选择很多
总结
❖ iNO治疗是金标准
❖ 其他血管扩张剂的使用有争议
❖ 个体化治疗方案
30
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