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论文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习作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习作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习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

具体说来:
一、例子的个性特征
现行入编的教材其整体既是一个系统编排的序列,同时其个体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个别差异,才能多角度、多范围地为学生提供了练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断一]:感悟写法①
(《白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师:作者是怎样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谁来为大家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学生分别读相关段落)
师: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生:这一句话的前半句是对第一自然段的总结,后半句概括了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用一个“更”字将前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师:对,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那么,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选择相关的句子的段落细读、品味,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师:课文在描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时,有些句子是直接写的。

请同学们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脖子来咬你一口。

生: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师:通过这些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面上时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而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特别喜欢这只白鹅。

师: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所以鹅的“缺点”也就成了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

那么,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发现作者一直把白鹅当作人来写。

师:那你觉得这只白鹅像一个怎样的人?
生:它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教官,走起路来像一个悠闲的绅士,吃饭的时候像一个挑剔的老爷。

总之,像一个很高傲的人。

师:是啊,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

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着用我们发现的方法,把它的特点写下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教师这样处理既突出了体会白鹅高傲特点的这一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从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此外,也是在这一册教材中还有三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酌情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结构层次等几个方面做好比较、引导工作,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此类实例,不胜枚举。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因文而异,充分感受,模仿训练。

如表达有特色的学习其表达的方法;观察有特色的,就要在学习观察方法上下功夫;选材方面有特色的学生可以在学习选材上做文章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例子”的个性特征,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诱之,导之;学生体味之,仿效之,边涵咏玩味,边练习写作。

二、例子的精彩片断
每个文质兼美的“例子”都自有点睛之笔,传神之处,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并用之于作文,是我们老师加强读写结合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点睛之笔,有的是体现人物感情的,如:“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十里
长街送总理》) 表现出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沉痛之情的同时,又渲染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热爱之情。

有的是显现课文主题的点旨之笔,如:名可以丑,但实一定要美。

(《丑菊》)明确地显示主题,作者通过观察“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丽、可爱”的丑菊,告诉人们,“实”比“名”更重要,为人要实实在在,不要追求虚名。

有的是哲理性强,意味深长,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这是课文的点睛之笔,可以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送样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本文的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正是学生不容易做到的。

课后,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以“寻找生活中的美”为主题,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

此外对于教材中的精词妙句、极富文采的典型的细节描写,要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灵活地应用于学生自己的习作中去。

比如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像《颐和园》、《趵突泉》等文中的一些段落描写,极富文采,读来满口余香,令人回味无穷,要引导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学《可爱的草塘》一文则可让学生思考“草塘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赏析写草塘大的句子;让学生划出表现浪花美的词,体会为何用“欢笑、翻滚、赶”,从而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小木偶的故事》中描写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很丰富,如:“板着脸”、“笑嘻嘻”“愤怒”“呲牙咧嘴”“嘟嘟囔囔”等这些词语是人类所有的表情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注意这些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他人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有意识地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写的生动明白,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并做有心人,将学到的他人的语言长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例子的迁移与变通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两点重在模仿的话,那么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交流,发生思想产生碰撞时所产生的个性化理解,也即学生对“例子”的迁移与变通,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一种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对“例子”的迁移与变通是理解和运用,读与写的关系之魂。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各自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水平和结构不同心理水平和性格差异,对语言文学的领悟也是有差异的,产生的形象自然各异,甚至朗读时的语感都会不同。

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有独特的感受,这一点对于写作中写出特色非常重要。

[教学片断二]:潜心会本──还原作者写作意图
阅读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还原的越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明阅读的质量越高。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实行迁移,进而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走近作者,走入文章,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师:你描述得真美。

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甲: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乙: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生丙: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

叶圣陶爷爷葱绿色中感受到了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了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师:你们的理解能力真让人折服。

巴金爷爷说,这是“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们说,这“鸟的天堂”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样的熏陶与感染必将对学生潜心会本,还原作者写作意图进而逐渐学会运用于自己的写作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片断三]:填补艺术空白──个性阅读
阅读需要渗入读者个性体验,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出原作者创作或审美时所不曾感悟到的东西,从而发展思维,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月光曲》在学习兄妹俩的对话部分,其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妹妹的这句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我觉得应该快快读,因为妹妹十分渴望去听演奏会,但是他们很穷,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愿望,所以想尽快结束这场对话。

生:慢慢读,妹妹尽管因为不能去听演奏会内心十分痛苦,但她不忍心让哥哥伤心,所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

生:笑着读,宽慰哥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艺术空白”,让学生围绕主题,联想写段,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要有读写一体的这种意识,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通过训练这一道桥梁,巧安排,勤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内化,让教材这个“例子”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桥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