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
”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
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
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
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
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
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
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长。
其中长于德行的有:颜回、闵子骞、仲弓、冉伯牛;长于言语的有:子贡、宰予;长于政事的有子路、冉求;长于文学的有子游、子夏等。
三、因材施教对后世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
孟子作为孔家学说的嫡传人物,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已矣”。
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事实上也成为一种教导。
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宜。
《学记》则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心。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有两重性。
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但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于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所以《学记》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长善救失”使“因材”与“施教”的关系更加明确。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曾经提出培养学生要象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一不知名的驼背老人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很茂盛来说明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传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真正使孔子这一教育思想理论化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教育活动家郑玄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郑玄把孔子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概括为“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首先使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原则化。
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视运用和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办校时间虽然不长,但因重视因材施教,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就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
四、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
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国家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
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
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
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
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
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评价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展这份珍贵的遗产,以应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椒江教师进修学校)孔子具有“因材施教”思想和行为的考证孔子教学思想浅析赵玉慧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过程本身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遗憾的是孔子未能对这些卓有成效的观点方法加予综合成理论。
后人从《论语》二十篇中分散的论述不断整理归纳,终于挖掘出了一个古老、规模宏大的教学论体系,尽管它不是充分完备的,但它的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却光彩照人。
我国大多数学者把孔子的教学思想集中归纳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这四条教学原则和方法上。
(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研究和运用已进入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特别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
他们注意这一原则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教育目标和观念,把培养自由发展的人作为重点,强调个性的充分解放。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大一统思想使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使本民族在“因材施教”这一优秀遗产的继承和运用上反而落后于外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⒀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虽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