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题提示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题提示

第一讲天涯何处是神州——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乾隆英使觐见记》(清帝国)的文化是封闭的,因此不能发展出象西方那样较高级的文明它的历史永久停滞,除了皇帝,没有人有自由意志。

清帝国好象一只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群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

但是一旦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如果它胆敢禁止英国贸易,那么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广州的战略要塞——虎门炮台,只要几门舷侧炮即可解决;伶仃和香港适合英国殖民,俄国人可以有机会在黑龙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诸省;而外国稍加干涉,就可立即割断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脆弱联系。

总之,中华帝国将象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①马嘎尔尼为什么能够对19世纪中国的命运准确地预言?②马戛尔尼诅咒的应验说明了什么?[案例解析]该案例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的。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一案例:第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已经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即马戛尔尼所讲的:“它的文化是封闭型的,因此不能发展出类似西方的较高级文明;它的历史是永久停滞的,除了皇帝,无人能有自由意识。

”正是这种封闭的文化,延续并加强着政治上的专制,并使清王朝在严重的危机面前仍然拒绝一切改革和对外的开放,坚持闭关政策。

这就是构成鸦片战争前中国严重危机,而军事上的腐朽则加重了这种危机。

第二,在清王朝面临严重危机时,西方资本主义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借助坚船利炮,在全球开拓市场和殖民地。

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就有明显的开拓市场的用意。

乾隆帝的拒绝,不会使英国放弃开拓市场的要求,只能使他们改换别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第三,马嘎尔尼的诅咒不仅反映了他对清王朝严重统治危机的深入了解,也反映了他代表的英国殖民者想通过武力开拓中国市场的蓄意。

马嘎尔尼在华了解的许多情况后来都成为英国侵华战争决策的依据,说明英国早就有战争的准备,而清政府则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这就决定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使用本案例应该注意:第一,要把此案例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侵略扩张的大背景下进行解析,要注意中英双方的比较;第二,运用此案例时,不要陷入目前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纠缠的“礼仪之争”或“文化冲突”的论争中,而应该将其注意力放在清王朝的腐朽和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野心方面;第三,建议以播放马戛尔尼访华的影视资料导入案例2.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在世界历史阶段,每一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任何民族不主动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就势必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资本主义来到中国是其资本的本性所使然,其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即商品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赫德说他进行的“业余外交”是出于“良心”和“公理”,你认为赫德的真实动机是什么?赫德经常以“业余外交家”自居,同样,他在中法战争中的外交斡旋也被他视为“业余外交”。

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不同国家之间各种利益的博弈,那么赫德的“业余外交”是代表哪个国家的利益呢?从赫德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来看,评价他的活动必须考虑不同的利益主体。

首先,他作为英国在华利益的代表,毫无疑问必须代表英国的利益;其次,英国作为西方集团在华利益最多的国家,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赫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方各国的在华利益;再次,赫德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必然考虑他本人在清朝廷、在各国外交界的地位和影响。

评价赫德在中法战争中“业余外交”的真实动机,必须从这几个面的利益博弈出发。

首先,赫德的“业余外交”活动显然是从他代表的英国的利益出发的。

因为中国与法国的战争对于在中国有着重大利益的英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是他考虑的问题;第二,从当时西方各国对于中法战争的态度来看,各国都不希望战争长期延续下去,但都希望由本国来主持中法之间的谈判,以便提升本国在华的影响,因此,赫德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其“业余外交”使影响中法谈判的主动权掌握在英国手中。

当然,他也希望通过这一斡旋加强他在清朝廷的地位和影响。

4.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这一说法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首先,这一说法用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这一客观后果,来美化鸦片战争,从而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1、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迫切需要销售市场,以鸦片和枪炮打开中国大门,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其性质是殖民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是清朝日趋腐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并积极走向对外扩张,加紧殖民掠夺。

3、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的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开始被打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和一切早期殖民侵略战争一样,鸦片战争为掠夺资源和控制市场而起,给中国当时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打击,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二、其次,鸦片战争后,客观上出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解体,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开始出现的历史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西方侵略扩张而来的西方文明在客观上确实对中国传统社会和解体和近代化运动的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应该看到,这一作用只是资本主义侵略的副产品,而并非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目的;同时这种作用也是中国人民自己寻求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不断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追求,从而使建立在中国传统文明基础上的中国近代文明不断从西方文明中吸取有益的成份。

因此,西方文明不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后果,而是先进中国人追寻的结果。

三、再次,西方文明也不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唯一思想动力,不能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西方文明传入的结果。

侵略战争对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成了冲击,西方文明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的近代化说到底是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的结果。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是中国一步步向着近代社会转化的根本动力。

5.怎样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所经历的社会有其自己的特征,呈现出特殊性。

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也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了。

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并非指的一种量的区分,而是指一种社会性质的过渡半殖民地是相对于独立的封建国家和完全的殖民地而言。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国家主权,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是又不同于完全的殖民地,它还继续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民族国家政府(先是清政府、以后先后有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权),帝国主义列强正是通过这个政府来统治中国人民。

这种国家状况,称为半殖民地。

可见,半殖民地是独立的民族国家向完全的殖民地过渡的国家形态。

半封建社会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和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也受到冲击;新的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

这是与完全的封建社会不同的地方。

但是,封建生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产生,但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本国封建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没有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经济。

这是它与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地方。

可见,半封建社会是从完全的封建社会向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态。

题目:旧中国,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努力一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的落后。

第一,由于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中国政府不得不受制于列强,在国际上无法独立地自己的独立主权。

第二,由于经济落后,国力贫弱,中国的国际地位非常低下,也没有实力与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抗衡。

第三,由于军阀混战和国家的不安定,也没有集中力量和精力完成国家统一的社会环境。

“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孙中山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第一,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扶大厦之将倾”,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第二,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第三,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创立合众政府”。

孙中山为此奋斗了整整40年,将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贡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第二讲无可奈何花落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农民阶级面临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从其阶级立场出发,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对国家出路进行的一次探索。

太平天国为什么采用拜上帝教的形式发动起义1、当时的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利用信仰宗教易于组织发动群众2、传统的天地会已经过时3、基督教的思想,易于统一4、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填补了人民思想的空白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一)要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必须首先肯定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一次旧式农民战争。

所谓旧式农民战争就是指的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虽然发生在近代,但主要是由于封建剥削和压迫引起的,同时主要也是承担反封建的任务;更重要的在于,太平天国没有中国近代先进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领导,也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只能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

(二)之所以说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因为它的持续时间长(14年)、影响范围大(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而且更在于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对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且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最高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