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里的我们美文

幼儿园里的我们美文

幼儿园里的我们美文
【篇一:幼儿园里的我们美文】
素白的光阴里,短暂的相遇邂逅,我们转身便策马扬鞭,奔向远方。

而在时光荏苒里随心事渐渐的日子里,谁又繁华了,疼痛了。

最后,又是谁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固守仅存的坚持,明知无望却忍着寂寥
划过了逆流的哀痛,终于嗅到了春。

曾经,我们都不停奔赴着自己最美的风景,却一直在。

暮然回首之际,夜幕却依旧如期降临,举目四望,偌大的桌边只我一人,空对,一盏冰冷的茶。

才明白那些曾相伴走过一遭的人,那些当初索然无
味的问候,那些毫无方向的旅途,那些种种过往的云烟,原来才是
这世间的所有懂得的馈赠,也许只有光阴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的默契,日久弥深,却又宛如初见,忽尔盛开,。

每每念起沈园遗梦,心中倍感凄凉。

时常做想悠游放荡如陆游在遇
上唐婉那一刹间,眼帘中饱含是情、是怨、是思、还是怜。

如若是我,定会上前一步,浅浅,谢谢你给了我这一段清浅的韶光,愿你
别空负了我的流年。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
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始终觉得这世上总有一个人,温柔了你的岁月,惊艳了你的时光。

也许只是陪你走过了一段路,也许只是曾经给你。

张爱玲说:于千
万人之中遇见你所想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的天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些,刚巧都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静默无语,一个人彳亍在光阴的小陌上,静看两旁花开花落,细数
天机云卷云舒。

就这样默默走着,着,遇见也许正是一朵花开的,
而恰恰是懂得的修行。

依着门扉,在夕阳里静坐,握一卷书品一杯茶的安宁。

岁月仿佛在时光中淬炼的越发醇厚了,而你我依旧过着寻常的日子,不哀不喜安然。

见与不见,何止。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
记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

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
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

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
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

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
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

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

他们即将离开
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
的方式管理着。

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
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

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
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

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
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
囔着:“吃完回家。

”而另外一
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
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

”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
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
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
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
的交往方式,但是
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
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

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
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
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
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

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
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
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

都与他人无关。

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
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
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
个世界隔开,让他
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

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
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
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
进幼儿园。

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
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
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

孩子们
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

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
谓的国家之间的恩
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

但是即使
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

他们用稚嫩的
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
了。

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

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
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
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

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

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

(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

)”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