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克主义Lamarckism 生物进化学说之一,为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所创立。
认为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则逐渐退化(用进废退),并认为这样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传给后代,使生物逐渐演变,且认为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拉马克主义Lamarckism 指基于拉马克学说的一种进化思想。
原先认为,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学说的重要内容,并将此作为拉马克学说的核心,把获得性遗传学说就看作是拉马克主义。
但后来对定向进化学说的发展思想也绪成是拉马克学说的中心。
拉马克主义与新拉马克主义一词的区别并不明确。
拉马克主义在生物进化学说发展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但其缺点在于把环境对于生物体的直接作用和以及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过于简单化,错误地认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并认为动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生作用。
1900年前后,自然选择学说的声誉跌到了低谷。
大多数生物学家都支持别的学说,其中信奉者最多的是新拉马克主义。
拉马克用用进废退机制来解释生物的进化,但是在其生前和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很少有人相信生物是进化来的,自然更少有人会去支持其进化机制。
只有在达尔文确立了生物进化的事实之后,那些对自然选择学说不满意而寻找其他机制的生物学家,才重新发现了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机制,为了与拉马克提出的其他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的进化理论有所区别,它被称为新拉马克主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拉马克主义非常流行,甚至当时著名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海格尔都认为只有把自然选择学说和新拉马克主义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解释进化。
拉马克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恩格斯指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已举世瞩目。
但拉马克早于达尔文诞生之前(1809年)就在《动物学哲学》里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在进化学说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则鲜为人知。
拉马克(Jean Baptiste Lemarck,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
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
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07~1778)的继承人。
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
拉马克创立学说时间和得出的结论: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创立的学说。
他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演化的主要原因。
1809年,拉马克在其代表作《动物学哲学》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他的生物演化思想,标志着拉马克主义的形成。
在书中,他提出了生物演化的两条法则:一是“用进废退法则”。
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趋于发达、演化,经常不用的器官趋于衰亡、退化。
二是“获得性状遗传法则”。
生物通过用进废退获得或丧失的一切性状,只要为两性所共有或者为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就能通过繁殖遗传给下一代,从而使生物不断演变。
拉马克称这两条法则是确定不移的。
此外,他还用生物天生的向上发展的倾向、欲望、目的等解释生物的演化。
在生物学史上,拉马克主义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生物演化学说。
这一学说主张生物演化,并且用对环境的适应说明演化,从而把历史的观点引入生物学。
这种合理的科学成分为人类所继承和发展。
目前,学术界肯定拉马克的历史贡献,但一般认为用进废退不能说明生物演化,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也有人认为获得性状能够遗传。
理论形成: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创立的关于的学说。
1809年,拉马克在其代表作《动物学哲学》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标志着拉马克主义的形成。
主要原因:拉马克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在《动物学哲学》中,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两条法则:①用进废退法则。
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趋于发达、进化,经常不用的器官趋于衰亡、退化。
②获得性状遗传法则。
生物通过用进废退获得或丧失的一切性状,只要为两性所共有或者为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就能通过繁殖遗传给下一代,从而使生物不断演变。
拉马克称这两条法则是确定不移的。
此外,他还用生物天生的向上发展的倾向、欲望、目的等解释生物的进化。
拉马克的学说在19世纪上半叶影响很小。
达尔文进化论发表后,拉马克主义的影响也随之而兴。
E.科普、A.S.帕卡德、F.Le唐德克、Y.德拉热等生物学家不同意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主导作用,而推崇拉马克的学说,强调环境的作用和获得性状遗传。
1884年,帕卡德将他们所倡导的学说称为新拉马克主义以与达尔文学说相区别。
在生物学史上,拉马克主义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生物进化学说。
这一学说主张生物进化,并且用对环境的适应说明进化,从而把历史的观点引入生物学。
这种合理的科学成分为所继承和发展。
拉马克主义所主张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观点,试图用自然因素解释生物为什么进化是有意义的,但缺乏科学论证,基本上是一种猜测。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拉马克学说中也夹杂着若干虚构的、唯心的因素,它是争论较多的一种进化理论。
,学术界肯定拉马克的历史贡献,但一般认为用进废退不能说明生物进化,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也有人认为获得性状能够遗传。
拉马克主义在生物进化学说发展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但其缺点在于把环境对于生物体的直接作用和以及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过于简单化,错误地认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并认为动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生作用。
复兴:在进化论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假说:拉马克主义(Lamarckism)和达尔文主义(Darwinism),两者最主要的分歧在于对于获得性遗传的看法。
所谓获得性遗传(Heritability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是指父母在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拉马克主义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变长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是因为父辈长颈鹿为了吃树顶上的叶子,所以脖子越伸越长,而通过获得性遗传,就可以把这个长脖子的性状传给下一代,久而久之,长颈鹿的脖子就越来越长了。
这种思想被简单(有点误导地)概括为四个字用进废退。
达尔文主义则否定获得性遗传的机理,它认为物种是通过生存竞争把不利的基因从物种的基因库中淘汰从而达到整体进化的效用。
就长颈鹿的例子来看,达尔文认为在长颈鹿这个群类中,既有长脖子的,也有短脖子的,但是长脖子的更容易吃到树顶的树叶,处于竞争优势,所以其存活和繁衍能力比短脖子的大。
久而久之,长脖子的长颈鹿越来越多,短脖子的长颈鹿越来越少,于是长颈鹿的脖子就越变越长了。
这种思想也被简单都概括成四个字优胜劣汰。
猎得性遗传: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因此生物可把後天锻炼的成果遗传给下一代。
如长颈鹿的祖先原本是短头的,但是为了要吃到高树上的叶子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腿,通过遗传而演化为现在的长颈鹿。
又例如上一代是为举重选手,则子代应遗传得自父母之强健肌肉。
推翻:拉马克的理论经不起古典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的推敲。
德国的科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雌、雄的老鼠尾巴都切断后,再让其互相交配来产生子代,而生出来的结果也依旧都是有尾巴的。
再将这些没有尾巴的子代互相交配产生下一代,而下一代的老鼠也仍然是有尾巴的。
他一直这样进行至第二十一代,其子代仍然是有尾巴的,就此推翻了拉马克的学说。
两相比较,拉马克主义较为直观,达尔文主义较为复杂,但是两者都能说得通。
哪种是正确的,只能通过实验验证。
在拉马克和达尔文时代,遗传和基因的概念还没有流传(孟德尔开创性的遗传学研究迟至在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哪一方都没有决定性的胜利。
直到基因和遗传的机制被科学家们认识了之后,达尔文的思想才取得最终压倒拉马克主义。
在遗传学看来,基因亦即遗传物质以DNA为载体,DNA先转录为RNA,再翻译为蛋白质,蛋白质通过复杂的互相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DNA 的顺序是决定性的因素,生物的形态最终由DNA的顺序决定。
上一代生物的生殖细胞中的DNA通过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传给下一代,而上一代后天获得的性状不会影响生殖细胞中的DNA顺序,所以后天获得的性状不会遗传到下一代,换而言之,获得性遗传并不存在。
遗传学完美的揭示了遗传的分子机制,群体遗传学又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变异和群体进化的关系,所以达尔文主义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其他因素:然而,自然界的规律可能远不止这么简单。
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揭示了获得性遗传的可能性,它也许能够成为达尔文进化思想的一个补充。
这个领域是如此吸引视线,以致自然杂志(Nature)在最近的一期以专题的形式对它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类不需要改变DNA序列但是影响生物性状的机制。
简单说来,DNA虽然决定蛋白质的表达,但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可以调控的步骤,例如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siRNA的作用,甚至蛋白质的不同折叠都能影响蛋白的表达和功能。
而对这些可调控的步骤的研究都可以纳入表观遗传学的范围之中。
本来epigenetics这个名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而这些调控机制很多都是发现已久的东西,并不新鲜。
表观遗传学的红火和走入公众视线却是得益于近年的一些实验的新发现。
这些发现揭示了这些调控的机制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们长久地可以受到自然性的后天影响(可获得性),二是它们可以遗传(可遗传性)。
如果这两种因素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获得性遗传就是有可能的了。
若果真如此,拉马克主义就能复活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如此。
第二种特征即可遗传性对于拉马克主义来说更加重要。
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通称表观基因标记。
这些生殖细胞的表观基因标记一般在受精前都会抹去:甲基化过的DNA和组蛋白都会完全去甲基化。
所以通常说来,这种表观基因标记不会传到下一代。
也就是说,在下一代的细胞中,不会记住父母的表观基因标记,换言之,父母后天获得的性状,也不能被下一代记住。
但是,近年来,一些表观基因标记的保护机制逐渐被发现,比如对小鼠(mouse)的实验表明,一种叫stella的蛋白质能够有效的保护卵子中的部分基因的甲基化标记,从而使这种标记能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Nakamura,Arai et al。
2007; Reik 2007)。
而这种例子在植物界中更多(Chong and Whitelaw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