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5-04-08T14:05:23.2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2期供稿作者:高军
[导读]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高军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建设农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4035)
【摘要】探讨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对狂犬病的预防控制资料进行分析。
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本病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延长生存时间。
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
疾病知识宣教,介绍暴露后预防的方法如加强对犬类的管理,不准家庭养犬,如必须喂养,应进行登记、拴养并进行预防接种。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 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048-02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可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多见于犬、狼等食肉动物,人主要通过被病兽咬伤而受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有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1 资料来源
从2010年1月~2014年10月对上报犬伤患者100例,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100例。
其中发生狂犬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7例被狂犬咬伤,2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
2 流行病学
2.1传染源患狂犬病的动物及得狂犬病的人,一切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病曾见于家犬、野犬、猫、狼、狐狸、豺、獾、猪、牛、羊、马、骆驼、熊、鹿:象、野兔、松鼠、鼬鼠等动物。
在患狂犬病的人中,在其唾液中能分离到病毒,虽然由人传染给人的病例很少见到,但应引起注意,通过角膜移植的传染也有发生。
有些动物被疯狗咬伤后,并未发病,无症状,不死亡,只是在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后人就得狂犬病而死亡,而这个“健康”的动物仍然健在。
这类隐性带毒动物占15.2%,家畜的带毒率不高,在狗当中以小狗为最多,这即是最为危险的传染源[1]。
因为这些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比典型的疯狗还厉害,其危害性最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养狗的疆惯,在动物中,狗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
加之狗的流动性大,还具有咬人行为特点,所以狗就成了狂犬病流行中的主要环节。
2.2传播途径狂犬病有下列三种传染途径:①经皮肤、黏膜感染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或被其舔黏膜而感染。
狂犬病毒通过伤口和黏膜侵入神经而发病。
另外,宰杀或剥皮过程中不慎刺伤手部而感染发病,护理病人时被其唾液污染手部伤口感染也有报道。
②经呼吸道感染,鼻黏膜为狂犬病毒进入体内的主要门户之一。
在岩洞工作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发生过气雾感染狂犬病的情况。
③经消化道感染,患狂犬病死亡的动物,被埋人地下,被野狗或其他动物扒出吃掉,感染而得狂犬病。
患狂犬病动物的肉煮熟后人吃了并不能得狂犬病,因为狂犬病毒经100℃的煮沸处理已经死亡,没有传染性。
但是患狂犬病的动物禁忌宰杀、剥皮吃肉,以防止剥皮或刀切过程中刺伤手或使干裂的手感染,接触发病动物的血液和唾液易被感染发病。
2.3易感人群人一般都容易感染狂犬病,但是不同的人群感染的机会而不同。
男性比女性多,14岁以下者多,约占总数的52%。
在14岁以下人群中,男女比例为2.37:1。
2.4发病因素与被咬伤的部位有关,在对1~14岁被咬儿童的流行中,咬伤部位的发病率为:头部占25.6%、上肢占29.7%、躯干占2.1%、下肢为27.8%,多处咬伤占14.8%。
头部和四肢的发病率最高。
与被咬的先后有关,先被咬的比后被咬的发病的机会多,可能与被感染的病毒量多少有关。
如某地一狂犬咬伤12人,其中先被咬伤的3人均发病死亡。
与伤口的深浅和伤口的数量有关,伤口深、伤口大和伤口数量多的发病率高。
与有无衣着有关,不穿衣服的发病率最高;夏季穿单衣与冬季穿棉衣比,单衣的发病率高。
这是因为沾有病毒的牙齿和唾液,经过衣服的擦拭后进人伤口减少了的缘故。
与伤口是否及时处理有关伤口及时处理者,比不处理的发病率有明显降低[2]。
与注射疫苗有关,被咬当日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并按规定全程注射者发病率最低。
2.5流行因素由于狗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如养狗的很多,狗的密度增加,就极容易造成在狗之间的传染病流行,直接对人形成很大威胁,加大了流行的可能性。
气候较暖的南方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狂犬病的流行。
而北方寒冷地区,虽然一年四季均有狂犬病发生,但在天气较暖季节,由于衣着较少,其发病率高。
而在寒冷季节,狗不愿外出,人又穿着棉衣,其发病率就下降了。
如当地政府大力捕杀野犬,或采取限制养犬措施,大大减少犬的密度,即可减少狂犬的流行;或规定养犬必须按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亦能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流行。
3 预防
3.1疾病知识宣教加强宣传教育,要使得每个家长,特别是儿童,知道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预防狂犬病的知识。
特别要教育孩子,尤其对幼儿要看管好,不要和狗玩或挑逗狗,不要和狗接触。
没有发疯、看似健康的狗和小动物,都有携带狂犬病毒的可能。
小儿的抵抗力弱,容易被狗扑倒,咬伤头部和上肢,其发病率最高,也最危险。
了解狂犬病是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介绍本病的原因、发病的特点和临床经过,以及预防的重要性等。
向家属解释患者兴奋、狂躁的原因,告知避免水、风等的刺激,室内不要放置水容器,不可洗澡,不要吹风,以免引起患者全身抽搐发作。
3.2告知暴露前预防的措施如加强对犬类的管理,不准家庭养犬,如必须喂养,应进行登记、拴养并进行预防接种。
只有控制犬只数目,并使免疫达80%以上,狂犬病才可能控制;高危人群暴露前预防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可采取0、7、28 d共3次接种疫苗,并每两年加强1次。
3.3介绍暴露后预防的方法被咬伤后或处理完后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
因为一旦发病,就没有方法救治,疫苗要全程按规定注射完,这是防止发生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
及时、有效地进行伤口处理,其可明显减少狂犬病的发病。
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季胺类消毒液)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注意季胺类与肥皂水不能混用,如果是深部伤口,应用注射器插入伤口进行灌输、冲洗,力求去除残留病毒;冲洗后用70%乙醇及5%碘酒反复交替涂擦;若无明显出血,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则应在伤白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对较深大伤口,要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等[3]。
中国为狂犬病流行地区,凡被犬
咬伤者或被其他可疑动物咬伤、抓伤者,或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被狂犬病患者唾液玷污时均需做预防接种。
中国主要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共接种5次,每次2 mL,肌内注射,于0、3、7、14和30日完成,如严重咬伤,可全程注射10针,于第l~6日,每日一针,随后于10、14、30、90日各注射一针。
3.4免疫球蛋白注射有马或人源性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免疫血清,以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为佳,用量为20 U/kg,马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为40 U/kg,总量一半在伤口行局部浸润注射,剩余剂量做臀部肌内注射。
为避免马血清的过敏反应,注射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过敏者可在准备预防措施下进行脱敏疗法。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72
[2]樊永贞.人用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J]。
地方病通报,2007,22(6):65-66;
[3]谢世宏主编.狂犬病防治手册[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