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例神经性梅毒患者的护理

1例神经性梅毒患者的护理

1例神经性梅毒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2-17T14:48:29.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方美善
[导读] 协助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防止突然受凉影响病情变化。

方美善(吉林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33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252-02
【关键词】神经性梅毒护理
神经性梅毒系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的脑脊膜、血管或脑脊髓实质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晚期(Ⅲ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1〕。

神经梅毒的感染途径有两种:后天感染主要是不正当的性行为,其次是医务工作者的外伤而感染病毒、输血等。

先天梅毒则是通过胎盘由患病母亲传染给胎儿。

神经性梅毒是危害人体极重的一种少见疾病。

2010年9月收治一例神经性梅毒患者,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3岁于2010年9月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言语不清、意识朦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检查诊断为“脑梗死”,血化验检查中发现梅毒抗体阳性,故2010年9月14日进一步诊治转入我科住院。

查体;体温36.9oC、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

患者神志朦胧,混合型失语,左侧鼻唇沟浅,左侧肢体肌力0级,疼痛觉迟钝,局部抽搐,腱反射亢进,辅助检查头部MRI示右侧额、颞、枕、顶叶、右侧丘脑见大片状、班片状异常信号灶,T2WI呈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头部MRA示,右侧颈内动脉岩上段未见显示,大脑中动脉近端略细,远端分支稀疏。

梅毒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血钾3.0mmol/L、血常规白细胞13.15×109/L、中性细胞比率85.94%;肾功:肌酐67.9umol/L、总胆固醇3.02mmol/L,。

临床诊断神经性梅毒、脑梗死、低钾血症、血脂异常。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饮食护理:患者神志朦胧,进食量少,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以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少食多餐,设法促进患者食欲,吞咽困难时给予鼻饲,必要时静脉补充所需营养和水。

2.1.2皮肤护理:患者神志朦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左侧肢体肌力0级,疼痛觉迟钝,定时翻身、拍背,按摩皮肤受压部位,保持床单元的平整、干燥、无皱褶,及时更换患者的汗湿衣服、大小便后及时给予清洗。

2.1.3安全护理:患者住院后抽搐数次,抽搐呈局部抽搐。

抽搐时间10秒,遵医嘱给予丙戊酸钠口服,并给予床单元设床档保护,行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坠床,设有专人护理。

2.1.4心理护理:患者神志清后,知道自己感染梅毒,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

因说话含糊不清无法与他人沟通,时而大喊大叫。

护士多巡视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困难,满足合理要求。

解除患者的孤独、恐惧感。

动员家属朋友给患者关怀、同情、支持。

2.1.5生活护理:多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所需的生活要求,保持病室内安静、通风良好。

协助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防止突然受凉影响病情变化。

2.2 专科护理:
2.2.1 麻痹性痴呆护理:患者表现智能障碍,个性改变、痴呆、夸大妄想、抑郁。

神经系统表现为癫痫发作、卒次中样发作,忽然出现偏瘫、失语,因此有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癫痫发作时防止坠床跌伤发生意外,如有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2.2.2 用药护理,①抗炎药物的护理:此病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因此青霉素皮试后必须阴性,方可进行青霉素肌注或静点。

此患者治疗是青霉素640万单位,日4次静点,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肌注。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青霉素的慢性过敏,若有过敏者进行脱敏治疗,必要时进行抢救。

②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护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时易出现牙龈、皮下出血。

进食时避免过硬、粗糙的食物,以免刺激牙龈出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有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3 肢体的康复护理:患者左侧肢体肌力0级,为防止瘫痪肢体挛缩、关节畸形、足下垂等并发症,应在瘫痪早期患肢摆放良好的功能位置。

患侧肢体易出现肩下沉后缩、上肢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和内收,骨盆退缩及下肢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2]。

故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定时翻身,进行被动运动,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康复锻炼。

3 出院指导
患者经住院治疗,出院时患者神志清,但说话仍含糊不清,自行行走,生命体征平稳,情绪稳定,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梅毒试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

指导患者掌握消毒隔离方法,按时口服药物,加强食物的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

进行康复锻炼。

多听音乐,读报纸,进行语言训练,放松自我,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神经病学第六版.主编:贾建平 2008 .6.
[2] 杨苹.神经疾病特色护理技术.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