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防治课件
典型牙痕
20
毒蛇与无毒蛇的鉴别
21
毒蛇与无毒蛇的鉴别
22
毒蛇与无毒蛇的鉴别
毒蛇牙痕
无毒蛇牙痕
23
(三)是哪一种毒蛇咬伤
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 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 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 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 形态,可进一步判 断毒蛇的种类。如眼镜蛇咬伤病人 瞳孔常 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 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
30
(三) 抑制蛇毒作用
• 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 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 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31
1.各种蛇药片
• 目前用于临床的蛇药片已有十余种,使用时首先要弄 清所用的药片对哪种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药要早,剂 量要大,疗程要长。最后,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其它 中西医的辅助治疗。临床上用得最广的是南通蛇药片 (又称季德胜蛇药片),伤后应立即服20片,以后每 隔6小时服10片,持续到中毒症状明显减轻为止。同 时将药片加温开水调成糊状,涂在伤口的周围及肢体 胀肿的上端3-4公分处,广州蛇药片(何晓生蛇药片) 疗效也较好,伤后立即服5片,以后每3小时服5片, 重症者药量加倍。另外,上海蛇药片主治蝮蛇咬伤, 蛇三满蛇药片主治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
7
3.眼镜王蛇: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
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
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
8
4.银环蛇: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
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治疗措施
26
(一)阻止毒液吸收
• 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 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 的吸收。
27
• 1.绑扎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 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 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 伤肢近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 绑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 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后送途中应每隔20分 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肢瘀血及组 织坏死。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 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 2.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 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 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0C的冷水中,3-4 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 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 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 于低位,送往医疗站。必要时可给适量 的镇静, 使病人保持安静。
1
概述 诊断
治疗措施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预防
2
第一部分 概述
有毒的蛇,头部多为 三角形,有毒腺,能分 泌毒液。毒蛇咬人或动 物时,毒液从毒牙流出 使被咬的人或动物中毒。 蝮蛇、白花蛇等就是毒 蛇。毒液可供医药用。
3
毒蛇咬伤概况
一、 概况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威胁着十亿人口 的广大地区。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 10%。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 五。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巨大 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 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这些毒蛇夏 秋竹叶青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 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五步蛇伤。毒蛇的头多呈三角 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 毒蛇咬伤部常留两排深而粗的牙痕。无法判定是否毒蛇咬伤时,按毒 蛇咬伤急救。
毒蛇咬伤(Snakebite ):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 种,其中毒蛇约 650余种, 威胁着十亿人口的广大地区。 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 30万以上, 死亡率约为 10%。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 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 我国蛇类有160 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 种,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 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 银环蛇、 蝰蛇、 腹蛇 、竹叶青、 烙铁头、海蛇等, 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这些毒蛇夏秋屯在 南方森林、 山区 、草地中出现 ,当人在割 草、 砍柴、 采野果、 拔菜、 散步、 军训 时易被毒蛇咬伤 。
32
2.中草药单方
• 可用新鲜半边莲(全草)30-60 克,捣烂后取其汁内服,有解毒 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鲜鸟 桕嫩芽30克,捣烂取汁内服,药 渣外敷,可预防蛇毒攻心。
33
3.血清治疗
• • • • • • • 抗蛇毒血清对毒蛇 咬伤有一定的疗效, 单价血清疗效可高达 90%,但多价血清疗 效仅为50%。目前已 试用成功的血清有抗 蝮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 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制成粉剂, 便于保存。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应先作皮肤过 敏试验,阴性者可注射。
39
第五部分 临床表现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 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 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 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 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 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 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 重。
40
(一)神经毒致伤的表现
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 或仅有轻微痒感。伤口红肿不明显, 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觉 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重 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 下垂及复视。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 绀、全身瘫痪。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 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 亡。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又因 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略。伤合的第 1-2天为危险期,一旦渡此期,症状 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 后遗症。
17
(二)是否为毒蛇咬伤
主要靠特殊的牙痕、 局部伤情及全身表 现来区别。毒蛇咬 伤后,伤口局部常 留有一对或3~4毒 牙痕迹。且伤口周 围明显肿胀及疼痛 或麻木感,局部有 瘀斑、水泡或血泡, 全身症状也较明显。 无毒蛇咬伤伤后, 局部可留两排锯齿 形牙痕。
18
毒蛇、无毒蛇主要区别
一般来说 无毒蛇头呈钝 园形,颈不细, 尾部细长,体表 花纹多不明显。
41
(二)血液毒致伤的表现
咬伤的局部迅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 发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 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 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 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个别 病人还会出现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 最后导致出血性休克。病人何伴头尾 、恶 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疼痛及高热。由于 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 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但由于发 病急,病程较持久,所以危险期也较长, 治疗过晚则后果严重。治愈后常留有局小 女孩被三跳毒蛇部及内脏的后遗症。
4
毒蛇咬伤概况
二、毒蛇的分类 ——中国著名毒蛇
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海 蛇、蝰蛇、尖吻腹、竹叶青、 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
5
毒蛇咬伤概况 1.白唇竹叶青通身绿色为主: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
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6
2.眼镜蛇: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分布我国长江以南,
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 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叼个烟头) 凶狠,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12
8.蝰蛇: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受惊时,能长时间对
峙。症状类似五步蛇。
13
9.灰蓝扁尾海蛇
14
10.莽山烙铁头蛇 (传说中的小青龙)
•
15
第二部分 诊断
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 虑并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否为蛇咬伤 (二)是否为毒蛇咬 伤 (三)是哪一种毒蛇 咬伤
34
(四)全身支持疗法
• 毒蛇咬伤后的数日内病情较重,中 毒症状有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 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严重者会出 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 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因而积极的 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是 重要的。血压低时应及时给输血和 补液,抗休克治疗,呼吸微弱时给 以呼吸兴奋剂和吸氧,必要时进行 辅助性呼吸。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 组织胺类药物的应用,对中和毒素 和减轻毒性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全 身抗感染药物,对防治局部组织的 坏死是重要的,常规注射TAT以预 防破伤风的发生。
外形
一般来说毒蛇头大 颈细,头呈三角形, 尾短而突然变细, 体表花纹比较鲜艳。
19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局部常有 1-几个比较大而深的牙 痕(银环蛇、海蛇除外)。眼镜蛇、 眼镜王蛇、蝮蛇及蝰蛇牙痕呈圆形; 一般局部 牙痕 银环蛇及金环蛇牙痕呈“品”字形; 仅留下2~4行 形态 尖吻腹、竹叶青及烙铁头蛇牙痕呈“八字 均匀而细小 及牙距 或倒人字”形;眼镜王蛇及尖吻蛇 呈锯齿状的 咬伤牙距较宽,一般约为1.5~3.0 牙痕。无毒蛇的 判断 cm左右。其他毒蛇咬伤牙 牙痕为双排 距约在0.5~1.0cm 左右。毒蛇的牙痕为单排
16
(一)是否为蛇咬伤
• 先必须明确除外蛇咬伤 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 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 伤、黄蜂螯伤,但后者 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 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 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 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 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 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 的伤痕。一般情况下, 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 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 状。
37
(二)蛇毒的有效成份
•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 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 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 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 织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