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过程

即与相比有关; d. K与k’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
K与k’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31
④分离度:相邻色谱峰峰顶之间的距离除 以此两色谱峰的平均宽度。
Rs1/2t(R2b 1 tR1b2)
2tR b1 b2
32
⑤柱效率:
N 5.54( tR )2
1/ 2
HL N
N 16( tR )2
根据分离的物 吸附色谱法
理化学原理
分配色谱法
色谱法分离原理
分配系数 分配比
色谱图
色谱图相关述语 色谱图所提供的信息
塔板理论
色谱法基本理论
速率理论 分离度
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
利用保留值定性
色谱定性分析 利用经验规律定性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利用联用技术定性 定量校正因子
色谱定量分析 峰面积测量
归一化法
定量分析方法 内标法
柱 色 谱 法 ( L C C )空 心 柱
色 谱 法
毛 细 管 柱
平 板 色 谱 法 ( F B C ) 纸 薄 色 层 谱 色 法 谱 法 ( P ( C T ) L C 1) 0
③按分离的动力学过程分:
冲 洗 色 谱 法 色 谱 法 顶 替 色 谱 法
迎 头 色 谱 法
④按分配原理分:
色谱法
b
N有效N(1k'k')2 H有效H(1k'k')2
33
2.色谱理论模型
色谱分离过程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色谱分离与 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这由物质(包 括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决 定——这也就决定了各组分在柱后的出峰时间, 即色谱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其二是色谱分离与 物质在柱内的运动情况有关—这由物质在流动相 和固定相间的传质阻力决定—这也就决定了各组 分色谱峰的形状和区域宽度,即色谱过程的动力 学因素。
第6章 色谱分离过程
Chromatography
6.1 概述 6.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6.3 色谱的分类 6.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6.5 典型制备色谱工艺及应用
1
色谱分析法 的基本知识
色谱定义及分类
色谱法定义 色谱法分类
根据两相的 物理状态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气固相色谱法 气液相色谱法 液固相色谱法 液液相色谱法
✓ 分离机制:见图示
吸附平衡 Xm + nYa→Xa + nYm
13
✓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14
(二)分配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流动相→必须与固定相不为互溶
色带
4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实验示意图
色谱法的特点
✓ 优点:“三高”、“一快”、 “高一选广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一次 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36
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色谱柱由一系列塔板组成 塔板内,组分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理想色谱) 组分的分配系数不随它的浓度变化而 变化(线性分布等温线) 组分的轴向扩散为零 流动相的流动是跳跃过程
37
38
塔板理论方程:
N 5.54( tR )2
1/ 2
H=L/N
若扣除死时间(体积)的影响,得到有效塔板数(n’)和有效塔 板高度(H’):
溶解和解析的能力(或吸附和脱附的能力)
的大小,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溶解(吸附)能力大的组分分配给
固定相多一些,分配给流动相少一些。这可
用分配系数K表示。
6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7
2.固定相(色谱柱填料)
气 相 色 谱 法 ( G C ) 气 气 固 液 色 色 谱 谱 法 法 ( ( G G S L C C ) ) 色 谱 法液 相 色 谱 法 ( L C ) 液 液 固 液 色 色 谱 谱 法 法 ( ( L L S L C C ) )
超 临 界 流 体 色 谱 法
②根据固定相的形状分:
填 充 柱
1.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 有组分的最少个数。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根据色谱峰高或面积可以进行定量测定。 4.根据色谱峰间距及其宽度,可对色谱柱的
分离效能进行评价。 5.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28
6.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1.保留值、分离度和柱效率
外标法
2
6.1 概述
1. 定义——也称色谱层析、色谱、色层; 样品中各组成依据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 之间作用行为的差别进行多次分离的过 程。
2. 发展史——1903年一位俄国植物学家 首次提出。1931年首次应用于制备; 1938年适用范围扩展至无色物质;……
3
➢ 固定相——CaCO3颗粒 ➢ 流动相——石油醚
分子排阻色谱或凝胶过滤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疏水作用色谱 亲和色谱 正相/反相谱
11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基本概念:固定相(s);流动相(m)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12
(一)吸附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吸附剂(硅胶或Al2O3) 具表面活性吸附中心
H A BCu u
式中A、B、C为常数,A为涡流扩散项,B为分子扩散项系数,
✓ 分离机制见图示
✓ 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 + X+ → RSO3-X+ + H+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待测离子
17
图示
✓ 分离机制: 依据被测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亲和力) 不同而实现分离 back
18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多孔性凝胶 流动相→水——凝胶过滤色谱 流动相→有机溶剂——凝胶渗透色谱
k'
tR tR0 tR0
tR tR0
1
③K与k’之比较:

cm mm/Vm VS
式中,β为相比,为柱中流动相体积与固定相体积之比。它反 映了柱型的特点:填充柱β=6—35;毛细管柱β=50-1500。
30
a. K和k’与物质及两相的性质有关; b. K 与k’都是温度、压力的函数; c. K与两相的体积无关;k’与两相的体积有关,
③调整保留时间(t’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t’R=tR-tM)。
用使组分流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表示时为:
a.死体积(Vm) b.保留体积(VR) c.调整保留体积(V’R)
VM=tMF0 VR=tRF0 V’R=t’RF0=VR-VM
25
(3)峰高与峰面积 峰高是色谱峰的顶点到基线之间的垂直距 离,用h表示;峰面积是色谱流出曲线与基线所围成的面积, 用A表示。
N'5.54t1R '/2
2
16tR ' 2
H’=L/N’
39
它们比理论塔板数及高度,能更有效地反映色谱分 离好坏与塔板数和塔板高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般说来,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越大,表示组分在 色谱柱中达到分配平衡的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分离, 但不能说明组分间分离的好坏,因为分离好坏决定 于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别, 而不是分配次数的多少。
①硅胶衍生的固定相
②离子交换树脂
③大孔吸附树脂
④凝胶 ⑤手性固定相
纤维素衍生物 环糊精相 聚(甲基)丙烯酰胺 π -酸和π -碱固定相
8
3.色谱柱及柱技术
高压匀浆填充
色谱柱装填方法 干法填充
径向压缩法 轴向压缩法 环形压缩技术
色谱柱设计
“饼式”柱 面进样
轴向流动 9
6.3 色谱的分类
① 根据色谱法中两相的物理状态分:
(4)区域宽度 是反映分离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区域 宽度越窄越好。可用三种方法表示:
①标准偏差(σ):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②峰底宽度(ω):色谱峰两侧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ω =4σ ③半峰宽度( ω 1/2):又称半宽度或区域宽度,峰高一半处
的宽度。
1/2 2.354
26
27
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
34
• 色谱理论包括两方面: –热力学理论:研究分配(分离)过程, 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动力学理论:研究各种动力学因 素对峰展宽的影响,速率理论 (rate theory)。
35
塔板理论 (the plate model)
1941年,Martin和Synge阐明了 色谱、蒸馏和萃取之间的相似性, 将色谱柱设想成由许多液液萃取单 元或理论塔板组成;与精馏相似, 色谱分离也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这就是Martin等人提出的塔板理论。
✓ 缺点:
化学、生化色谱分离、分析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5
6.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1.分离原理
色谱法之所以可以分离混合物,关键是它有一
个高效的色谱柱。物质在柱内的分离过程,
是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吸附、脱
附(或溶解、解析)的过程。被分离物按其
载体→惰性,性质稳定,
不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