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内容简介:《信任论》这本书同其他书一样,以定义开头,首先对信任的定义进行了界定。
在界定信任的定义之前,先追溯了“信任”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和《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各领域学者们对信念一词的解释。
最后,郑也夫先生做出自己对“信任”的界定。
本书的第二章,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的人的本性问题,评价了生物学家提出的三种利他:选择性利他、互惠利他和群体选择性利他。
在这章里,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文化力量能够导致群体选择性利他形态的存活。
第三章里对合作的进化进行了讨论。
对艾克斯罗德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囚徒困境”与合作的产生作出了出色的解答。
作者在分析了互惠的伟大功能,互惠与道德的关系后,指出艾氏理论中的两点缺陷。
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
对理性、习俗与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回详细的阐述。
第五章阐述了信任最初产生于亲族中,产生于领地上。
并对为什么领地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人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同时还阐述了领地之争是封建制产生的原因;领地过去、现在都与信任有着不解之缘;而领地的形态在不断变异。
第六章同前后两章的关系密切。
它从空间的维度转向了时间。
同下一章的关系是,它们都在讨论着信任的功能。
在这章里介绍了信任的简化复杂社会的功能,同时还介绍了其他几中简化机制,如语言、货币、标准、考分、声誉等。
第七章讨论的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的功能。
对社会秩序的三个来源:强制、互惠和习俗分别进行了评价,指出将国家机器置于恰当的位置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
相对而言,这一章与我们现在所学的管理学、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很好地把握对信任的利用,可以使社会秩序走向更加良好的状态。
第八章比较了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
主流、非主流、常态、变太是探索一般规律时必须兼顾的。
秘密社会是一个认识信任的一个视角。
这一章分析了两个个案——黑手党和表帮,提出秘密社会产生于权力控制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双重真空,填补这一真空的民间组织享有一种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十二章都开始讨论了系统信任。
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的信任关系。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讨论了系统信任——专家系统。
以上十二章都是围绕着信任的相关理论展开的充分论述,而第十三章则回到了现实当中来,对当下社会中的“杀熟”现象作出了一点解释。
整个这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章独立出来,对信任进行定义;接着按照郑先生的思路是将信任分为了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两大类,那么第二部分就来谈谈人格信任;第三部分讨论系统信任;最后一章做为社会现实,谈谈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杀熟现象,从信任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
一、信任的定义在第一章里,郑也夫先生从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西方语源与古代典籍中的以及俗话中的、理论家著作中的信任分别进行了探究。
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中的信任:《说文》中,“信”字被列在了言部,而不是“人”部;《辞典》中“信”的意义较多,包括了书信、消息;使者;凭据;诚实;信用;相信;信任;的确;任凭,听凭等等。
在现代汉语中,“诚实”“信任”“相信”“信用”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其中,诚实要比信用的范畴宽,且包括信用信用是一种特定的诚实,它强调的是守约重诺。
相信与信任的关系与之仿佛;“信用”与“信任”互为表里,信用是名词表达静态的属性,即可信任的;而信任是动词,出发点是主体,即判定对方有信用否。
“任”字在《辞典》中的意思:官职,保举,承担,堪,信任,听凭等。
但《辞典》中并没有信任一词,说明在先秦时代还没有这个词汇。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以不同的字眼表示君子对待不同身份者的态度。
对父母曰“孝”,对兄弟曰“悌”,对君王曰“忠”,对朋友曰“信”。
在这里,只有对朋友才是信,是因为朋友的关系中才最包含风险。
那么也是在《论语》中,信与任结合在了一起。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一使人。
”可见,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重承守约定的观念。
西方语源与古代典籍中的信任:在书中主要对TRUST和CONFIDENCE进行了区别。
有的学者认为TRUST的信任程度更强,还有的学者认为CONFIDENCE是指对一个制度的信任,而TRUST是以一个制度的界限和空隙处的处理态度。
卢曼则认为:CONFIDENCE与归为无选择的事物中的危险相联系,TRUST与风险和主观选择相联系。
与《论语》相对应的《圣经》中使用“信任”达几十次之多,如“你们当信耶和华直到永远因为耶和华是永远的磐石。
”而《古兰经》中也留下了关于信任的论述:“有信仰的人啊,你们不要背着安拉和他的使者,也不要故意不忠于(背叛)你们(所受)的信任。
”西方近代学者们认为信任的一大特征是“无条件”,它只能产生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
洛克认为:“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要靠约定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人们是因为惧怕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愤怒,才履行诺言。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西方的信任观与中国的人文传统不同,西方的信任观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
俗话中的“信任”:俗话中关于信任的话语很多,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不可交”等,我们从这些俗话中可以发现,大多数都是在强调要信守诺言,而不是鼓吹不守信用。
理论家著作中的信任比较典型的是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
除了论述了一般意义上的信任外,在1900年他出版的《货币哲学》中,他不定期从信任的视角对金钱——这种制度化象征物作出了深刻的透视,他说:金钱是一种对交换能够兑现的许诺。
“金钱的占有所给予个人的安全感是对社会—政治组织和秩序的信任的最集中和直接的形式和体现”。
心理学家赖兹曼: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
罗特: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局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
萨波尔:信任是交往双方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易受攻击性的相互信心。
经济学家阿罗: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
他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的润滑剂。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既定同样的证据,一个人完全相信,一个人却不能。
我们并不以无力解释和判定而将其中一个排除在社会之外……德社会学家卢曼在《信任与权力》中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对信任的研究越来越多。
定义: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
它可以表现为三种期待,对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性,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对某角色的技术能。
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它处于全知与无知之间,是不顾不确定性去相信。
信任是交换与交流的媒介。
媒介可以有种种形式:介绍人、信物、誓言、抵押,也可以不依据这些形式,但其本质是信任感。
信任关系的性质:第一,时间差与不对称性;第二,不确定性第三,因为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信任属于主观的倾向和愿望。
对信任的深层探究(生物学角度)从生物学角度探究,信任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以何种形式体现出来的?对于信任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郑先生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的本性进行了论述,首先他介绍了三种利他类型:亲族选择、互惠、群体选择。
亲族选择:这里举了蚂蚁的例子来说明亲族选择型利他。
蚂蚁是最富利他精神的,因为它与自己的伙伴共享的基因高于多数物种亲代或兄弟姊妹共享的二分之一基因。
蚂蚁的雌雄比例是三比一,而姊妹间共享四分之三的基因。
这种他的利他行为减少了自己生存和繁衍的机会,却大大增加了兄弟姊妹的繁衍,那么这种利他行为可以导致其共同基因的增加,并因为这种基因的传递而使得这些亲族内的利他行为得以持续。
它提高了亲族的总体适应度。
互惠的利他行为:这一理论是由特里弗斯壅提出,他认为这种互惠利他可能在一群动物中或两种动物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建立。
如很多哺乳动物间互相舔毛,清扫鱼给大鱼剔牙和清扫鱼鳃等。
两者的优劣:前者是不要回报的,用威尔逊的话就是“硬核的”,而后者是要回报的,属于“软核的”,前者更真诚,后者更算计。
群体选择性利他行为:温—爱德华兹首先提出。
理论内容:群体可以作为利他性的进化选择单位,即具有利他性的群体,因为内部的合作而比利己的种族获得更大的生物学上的利益,并因此更有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繁衍。
对于群体选择性利他行为的争论是最为激烈的。
有的学者认为:动物们应该为了物种的利益而互助,但如果这一群体中有一些利己主许多问题者,它们因不守规矩并以牺牲他人读取利益而获得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机会,其比例将腔增长,最终使该群体变成利己主义的群体。
根据梅纳德—史密斯“进化的稳定策略”:如果采用某个策略的群体不会被采取其他策略的变异体侵入,这个策略就是进化稳定的。
而从这个概念来看,群体利他并不是一种稳定的进化战略。
另外,还有学者对群体选择性利他进行反驳:群体不是封闭的,个体可以在群体间流动,如果这样的话,群体如何保持各自的性质,成为进化的选择单位?至少,群体选择需要一个条件,群体因环境所致较少成员的迁徙。
那么似乎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群体选择性利他行为已经站不住脚,那么为了保持非血缘群体内部的利他性能够占据上风,文化建立规范去打击极端利己,使一个非血缘群体不沿着生物学的轨道回归到自私。
规范的内容主要是习俗和道德。
道德所享有的共性是:宣扬为群体利益,为帮助群体内的伙伴,至少要在相当程度上克制自己欲望的任意伸张。
而文化正是靠着奖惩靠着建立规范来造就群体选择的利他。
因此,这里主要就论述了三种利他行为:亲族利他、互惠利他、人类社会中的规范造就的利他(道德型利他)亲族利他不是道德,是一种本能;互惠利他不是道德,它的动机是利己的,它的表现是机会的,它不建立在任何一点同情心之上,它的理性又是有限狭隘的。
道德利他不为本能所驱使,而是个人的选择;不是出于个人当下的利益,而是基于道义——群体利益的更改结晶和同情心的抉择。
文化对本性的改造是艰难的,如西西弗斯一样难。
三种利他类型之间的关系亲族利他是最原初的利他形态,它之所以能存在下去,是因为它是一种稳定的进化策略:决定这种行为的基因可以传递下去,从而使这种行为继续下去。
而血缘关系中合作产生的“双赢效益”启发了互惠利他的产生。
对此艾克斯罗德进行了雄辩的论述。
艾克斯罗德的互惠理论艾克斯罗德的互惠理论是建立于其对囚徒困境所做的实验。
囚徒甲合作背叛囚徒乙合作R=3,R=3 S=0,T=5背叛T=5,S=0 P=1,P=1R:对双方的合作的奖励T:对背叛的诱惑S:对笨蛋的报酬P:对双方背叛的惩罚参赛者是计算机程序,十四位来自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数学领域的博弈论专家提交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