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调查和分析培训教材

事故调查和分析培训教材


五、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负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
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பைடு நூலகம்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 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的。 3、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
和设备,造成事故的。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有关领导应负领导责任:
1、由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 伤亡事故的。
2、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上岗操作, 造成伤亡事故的。
3、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或因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 伤亡事故的。
4、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5、基本建设工程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安全设备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四、事故责任分析
事故责任者: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包括直接 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1、事故责任分类: 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
造成不安全状态的人和有不安全行为的人都可能是直接责 任者。 领导责任者: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一般从 间接原因确定领导责任。 主要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 起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
受伤部位:指身体受伤害的部位。如眼部、胸部等的受伤。 受伤性质:指人体受伤的类型(主要特征)。如电伤、骨折等。 起因物:指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如锅炉爆炸、粉尘爆炸等。 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如机械伤害、氯气中毒等。 伤害方式:指伤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如碰撞、飞来物打击等。 不安全状态:有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即发生事故前,致害物或有
害环境的特征,如防护装置有缺陷、超负荷运转等。
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认为错误。如违章操作、酒后作业等。
三、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大类。 直接原因: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
的不安全行为。 1、物的不安全状态:指直接形成或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物质条
件包括物(物质、机械)或作业环境存在的危险。 2、人的不安全行为:指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人为错误。包括引起事故发
生的不安全动作和违反安全规程的不安全行为。
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如工艺过程、操作方法、机械设备等设计、施 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最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的。
六、事故防范措施
总的来说事故防范措施分为以下三类:
安全技术措施: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的特点,
从设计、工艺、设备结构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安全管理措施:这是对生产过程的各项工作实行安
全控制,目的在于消除安全生产管理缺陷,防止其对危险 因素之激发而构成事故。
安全防护装置:这是在事故一旦发生时为防止事故
蔓延和扩大所采取的措施。
拓奇公司2007年质安员研讨班 培训教材
事故调查、分析方法和技巧
一、伤亡事故调查的程序
现场处理; 物证收集; 事故事实资料的收集; 证人材料的收集; 现场摄影; 绘制事故图。
二、事故分析的方法
事故分析就是指对伤亡事故发生的条件、原因和责任等方 面进行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事故原因分析是事故分析的 核心,分为以下七项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