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讲了语文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概括讲有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敢于放手,做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懒”者。
其次,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
第三,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最后,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控制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就告诉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能力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语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该如何做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敢于放手,做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懒”者。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智慧的化身,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教师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说一不二。
如果我们教师还固守着这样的观念,势必让我们的课堂陷于单调、枯燥、乏味的境地,使我们丰富多彩的语文变得味如嚼蜡,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下去,只会培养一些呆板的抄录员,默默的聆听者。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一接手学生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找好词语,可是太费时间,太麻烦,为了轻松教学,后来我干脆包办,学生只要记下来就可以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就让学生自己找好词语,没想到学生一下慌了神,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慌乱中。
那节课让我冷汗直冒,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它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甚至甘当“基石”,让学生“踩”在自己的肩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教师“懒”一些,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学习,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让学生由“服从者、接受者”向“自主者、发现者、创造者”转变,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需要教师“跑”一段,对学生作长期的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其次,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
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激励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并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愿望,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为突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教师的激励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有问题后,用“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也不会啊!”的言语给予学生当头一棍,势必就会浇灭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苗,使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畏头畏尾,变得胆小,最后演变成为教师手中的木偶,任凭教师牵来牵去,再也没有了自己“走路”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牢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可以用微笑面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他肯定;可以用点头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他赞许;可以用“你真行!”面对学生的质疑,给予他支持……让学生情绪
高涨地、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去发现,去探索。
使学生忘记了下课,不想下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学习的天堂。
第三,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育主体,只是,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学”,而教师的主体性则表现在“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起好引导者的作用。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做学习的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自觉用心,那么,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所以教师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更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使之形成学习的一种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使他终身受益”。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让学生去留心观察,主动学习,使之形成能力。
比如,学习写人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也来练练眼力,观察班级中的某个人,观察好后,起来向同学们说说这个人,让同学们猜一猜,看谁眼力准。
学习了写景的文章后,让学生也到校园走一圈,走完后,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眼里的校园,比一比谁的感觉更独特,更贴切。
学习了叙事的文章后,让学生跟踪观察某个人所做的一件事,完成后,一起来说说自己了解的事情,看谁的叙述更清楚,更细致,更形象,更完整。
再比如,可以让学生找找学校里用得不规范的字,错别字;教师可以故意在黑板上写错相似的字,暗示学生发现;教师可以在范读一段文章时故意读错几个音,让学生寻找指正;教师板书时有意漏掉文章分析中的某一层意,让学生判断添加等等。
通过这样的引导手段,让学生潜移默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慢慢也就会养成学习自觉用心的习惯。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做学习的探索者。
“学贵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
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满足于书上的知识,不拘泥于课本,多问文本几个为什么,善于多角度探索问题,力图养成质疑习惯。
比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就题目而言应该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文,看完课文后,让学生回答课文中写了哪些他认为不应该写到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思考,那些他认为不应该写到的内容可不可以去掉呢?如果去掉会怎么样?放在文章中又起了什么效果?如果让改文章,应该怎么改更合适?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反复质疑,比较分析学习,就会使学生认识到文章题目与内容如何做到更紧密的结合,就会使学生认识到课本中的文章也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激起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欲望。
3、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帮助,做自主学习中的虚心好问者。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都说明了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真正拥有做事能力的人,必定懂得虚心向他人请教的重要性。
虚心请教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更可以让思维活跃,灵感突现,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代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但是有时学生的能力有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他人的帮助完成。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转化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去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得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自主学习
中具有能寻求他人力量帮助自己学习的方法的学习者。
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愿意向他人请教的学习品质,那么他的自主学习将会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当然,这个他人可以是真正的某个人,也可以是书本、报纸、杂志等。
如果学生有字音、词义上的困难,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找字典、词典帮忙;如果学生对课文作者不了解,对文章写作背景不清楚,对文章主题难以深刻领会,让学生去查找课外资料,借助资料弄明白;如果学生对文章中某个观点有不同看法,可以让他去和同学们讨论,甚至辩论,在论中得到理解。
等等。
最后,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控制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优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必须明确而具体;二是学习过程本身必须有序而合理。
这两个条件都必须由教师来提供、组织。
另外,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
学生学习教材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学习内容怎样组织才便于学生学习,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
所以教师是教学活动系统中的控制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实行有效控制,是显示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状态的控制。
学生提出与上课无关的怪问题,教师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应该平静指出内容的无关性,暗示学生课后再谈;如果学生故意用怪问题刁难老师,影响上课,教师也应采取和缓的办法予以疏导,万不可当场顶牛,形成僵局;如果学生提出了老师当时解答不了的问题,切记不可生拉硬扯,不懂装懂,给学生以错误信息,应坦然相告。
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控制者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和铺垫,为即将开展的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如,要求学生找好词语,教师要权威地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词语属于好词语,避免学生无目的寻找;要求学生自我分析说明方法,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一些常用说明方法的特点,以便学生有针对性的分析学习;要求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明析各种文体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写作时能有的放矢,避免写出记叙文不象记叙文,议论文不象议论文之类的“四不象”文章。
只有教师这样有意识的控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不盲目,事半功倍。
而且也会使学生在将来的自主学习中受益匪浅。
总之,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敢于放手,起好激励者、引导者、控制者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同时得到肯定,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才会获得极大的成效,结出丰收的硕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袁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