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样板1.doc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样板1.doc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模板1第1章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第2章现状需求分析第3章项目实施概述第4章县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第5章信息服务发展计划第6章实施管理第7章资金使用计划第8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9章风险分析,以下便是第1页的正文:附件2:实施方案编写指南(供首次申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县参考)2005年9月目录第1章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4)第2章现状需求分析(5)2.1信息化现状(5)2.2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5) 2.3信息化建设需求(5)第3章项目实施概述(7)3.1项目实施背景(7)3.2山区各县信息化建设思路(7)3.3山区各县信息化建设原则(7)3.4山区各县信息化建设目标(9)3.5山区各县信息化建设总体结构(9) 第4章县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10)4.1实施需求(10)4.2条件和限制(10)4.3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安排(10)4.4信息服务体系建设(11)4.5培训体系建设(11)4.6信息资源建设(11)4.7网络安全建设(11)4.8门户网站建设(11)第5章信息服务发展计划(13)第6章实施管理(14)6.1县级项目组织机构和职责(14) 6.2县级项目管理(15)6.2.1日常项目管理(15)6.2.2资金管理(16)6.2.3工程验收管理(16)6.2.4镇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17) 第7章资金使用计划(18)第8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 8.1经济效益(19)8.2社会效益(19)第9章风险分析(20)9.1项目建设中可能的风险(20) 9.2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方法(20) 第1章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清晰地描述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对项目意义的理解必须符合《广东省山区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下简称《总体建设方案》)的要求。

第2章现状需求分析分析项目建设前的状态,包括信息化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系统的需求和要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建设系统的可行性等。

主要作用:是设计单位和用户共同认定的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设计基础,它所描述的山区信息化现存问题是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设计的依据;它所描述的信息化现状是设计单位在设计中利用系统现有资源的依据。

2.1信息化现状从当地信息化领导状况、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建设情况、计算机配置情况)、应用系统、信息化队伍(包括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政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目前信息化投资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

2.2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主要从信息服务体系、培训体系、信息资源、应用软件、门户网站、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2.3信息化建设需求主要从信息服务体系、培训体系、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开发、门户网站、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需求进行分析。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需求包括: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的需求、经营信息服务的需求、生产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等。

培训体系的建设需求包括: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方式的需求,培训内容的需求,培训质量控制的需求、培训进度的需求等;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包括:决策层的需求、经营管理层的需求、个体农户的需求、信息资源库的需求等。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重组互动关系分析一、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

许多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契机,通过引入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软件,以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然而,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例如,ERP 在中国的实施成功率并不高,业内人士总结为:“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没效率,三分之一成功”。

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的关系。

信息化改造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过多地注重了设备投资和技术更新,而往往忽视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变革,没有从企业管理体制这一基础层面入手进行改造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

二、企业流程重组。

任何组织的重大项目要获得成功,都需要考虑流程、技术、人和知识四个要素。

1990年迈克尔·哈默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揭开了企业流程重组的序幕。

企业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在美国提出的一个概念,要从根本上对原有企业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构思、重新构造、重新构成。

”Champy认为,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

J·佩帕德与P·罗兰则认为“通过重新设计组织经营的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

流程再造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达到提高整体绩效的目的,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企业流程重组的特点有:关注流程、根本性、彻底性、重视客户需求、持续改进、追求绩效。

企业流程重组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企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与变革。

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绩效,而最高绩效往往是最好的流程、精力充沛的人与丰富的知识的结合。

企业流程的重组可以优化企业的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PR能给企业带来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的业务流程变化,并创造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此外,以流程为导向、以并行活动取代顺利活动,促进组织扁平化的流程重组能够迅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响应能力,缩短时间,降低错误;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满意度,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和再设计,然后重新构建新的流程。

它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业务流程分析与诊断。

即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给予诊断。

二是业务流程的再设计。

针对前面分析诊断的结果,重新设计现有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

流程再设计可以表现为:(1)经多道工序合并,归于一人完成;(2)将完成多道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小组或团队共同工作;第三,将串行式流程改为同步工程等。

三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

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重组互动关系分析。

企业流程重组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企业流程重组是一种思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企业流程重组。

仅仅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引入不能实现企业流程重组的效果。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组织模式、管理手段和业务流程的重组。

以ERP的推广与应用为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决定购买一个ERP系统并非难事,但实施这个ERP系统却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许多公司投入巨额资金上马了ERP项目,可实际上却收效甚微。

但是,也有的公司成功地实施并充分地利用了它们的ERP系统。

原因何在?秘诀何在?其实,这些成功运用了ERP系统的企业,不过是遵循了一个简单的法则,即首先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然后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和重组,最后才实现操作自动化。

在这看似简单的实施方式中,都隐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企业流程重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手段,企业流程的重组需要借助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企业流程重组是对企业流程的再思考,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施BPR。

通过信息技术武装起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员工,是保障BPR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

例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构建的内联网和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并支持并行工作方式;建模仿真工具可以方便企业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过程:信息技术同样使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子系统间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

可以说,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那么企业实施BPR将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不太可能成功。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重组,通过组织规范化实施,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企业利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脉络,从单个业务的自动化(CAD,CAPP),到单个业务的信息系统,再到跨部门,系统集成,以及企业流程变革。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手段,企业流程重组是思想,两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企业的流程重组,都必须建立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之上。

四、结论。

许多企业流程重组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信息技术是企业流程重组的加速器,同时又是流程变化的执行者。

实际上,一方面信息技术仍是自动化的动力;另一方面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活动的处理方式。

例如,它可以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使一个流程在很广的地理范围内有效地运营;它可以使同一流程中活动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使各个活动并行执行,如支持基于并行工程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信息技术;它可以使非结构化的处理变为常规处理,如决策支持系统;它可以提供大量的实际的详细的信息和复杂的分析方法,如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系统分析统计技术;它可以消除流程的中间介质,等等。

总之,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潜能并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企业流程重组的关键。

企业在进行流程重组时,只有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促进流程改善和组织绩效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