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最新 记叙文阅读
4 标题的妙处(2017.10、2012.9)
(4分)
4. 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
这句诗。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③凝聚了 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 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
点),抒发了……的情感。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 大或缩小描写。 夸张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
,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 ……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 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排比
情感。
作用:A.塑造人物性格。B.推动情节发展。C.揭示文章主 题。 注意:不同描写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详见P161“文体知识 梳理”之“附表:表达方式——描写”。 答题格式: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 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 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 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神赐之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众人对小病号的赞叹
对岳老师的影响,表达了岳老师对小病号的表现的满意、
欣慰之情。
角度三: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2013.9、2011.11、 2009.9、2008.9) 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以及辨别的技巧。 然后了解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相关知识详见P159“文 体知识梳理”之“常用修辞方法”)结合具体的文章内 容及人物情感具体分析。采用“修辞作用+内容+情感” 的格式来回答。
抓住题干的其他关键字,如题干中带引号的字眼,明确概括
的是哪一类事件。
第二步:阅读全文,找出相关内容,确定答题区域,明确
重点阅读段落。
第三步:将所确定的答题区域的内容初步分层(分 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 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 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 第四步:将每层的内容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经 过、结果进行归纳,最后分条整理出来。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2013.9)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
……的心情。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2009.9)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 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拟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更有
气魄。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有力
地写出了……的特点。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反问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
(强调)了……的特点。
辨析:为突出内容,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 答。
区域,则根据关键词仔细分析该区域内容。
第二步:仔细分析内容,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语句。
一般需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
首作用, 然后从情感角度进行分析,看表达了“谁”“怎样的思想 感情”,再从文章主题角度分析,看对表达文章主题有什么 作用。最后联系实际,分析其原因。 第三步:整合内容,按条理简要作答。根据分析,联系
注意:①保持主语的一致;②概括时只需写出主要 人物和主要事件即可;③答案需分条整理。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事件要明确来龙去脉)。
考点
2 原因分析(11年6考)
考情搜索:2017.8、2014.10、2013.7、2011.10、2008.10、2007.10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4分)
的变化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由……转为……的变化,生动形象;
心理的刻画,显出人物的懊恼、悔恨、急切……的情绪或情感; 物件、环境等的细致描写则会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②人物描写:外貌特点(2014.8、2008.8),动作特点 (2014.8),神态特点(2008.8),其次还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 写。语言描写一般从语言中可看出人物的豪爽、胆怯、自信 等性格特点及当时的心态。心理刻画则直观地展示了人物的
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
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 写方法的角度) 【答案】示例: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 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 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方法指导
角度一: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2017.9A、2014.8、2013.9、 2008.8) ①细节描写(2017.9A.、2013.9、2008.8):即对表现人物性 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词句。如:人物动作描写,体现出 人物的焦急、沉着,凸显出人物对某件事的情绪或情感等,使 描写更生动,具有真实感,为人物或情节的变化作铺垫;神态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河南5年真题面对面
点击链接至 河南5年真题面对面 (2013~2017)
文体知识梳理
点击链接至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第1课时
考点1 分条概括故事情节 考点2 原因分析 考点3 赏析句子
考点4 标题的妙处
考点5 表现手法
考点6 根据文意补写
第2课时
【答案】第一次大哭的原因: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
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
受自责。第二次大哭的原因: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②
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方法指导
第一步:审读题干,找出关键词,寻找作答区域。先看
题干有无点明作答区域,再提取关键词。若未点明作答区
域,则先在文中找到题干相关的语句或内容。若点明作答
否严谨;看是否运用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等手法;看 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常见表现手法 辨析: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 面作对比。 对比 作用/答题规范: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 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答案】示例:“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 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 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角度二: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2017.9B、2013.9、 2012.10、2008.11(1)、2007.9)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 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 ①时间词:写出了……时间上的紧迫,表达了…… ②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 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 情(性格)。
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需要根据提示
性的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看上
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铺垫、
衬托、照应、抑扬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
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②从结
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结构是
设
问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人思
考,强调了……的特点。
除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可以从句式角度,句子 所蕴含的哲理角度进行赏析。 注意:句子的赏析,当然也离不开作者的情感。所 以在分析句子时,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变化。
考点
方法指导
分析标题的妙处或理解标题,一般要在对文章整体内
容把握的基础上,从内容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分析。
(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
件人物等)+深层含义【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
了……)】。
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如《阿长与〈山海
经〉》就概括了主要内容。
②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主旨,借物言志。
③双关意:简单的词,其实暗含了人物或情感。如
《爸爸的花儿落了》其中题目中的“花”是线索,“落
了”不仅是“花”落了,也暗含爸爸的去世。
(2)标题的作用:结合内容,从人物、内容、结构、
主题、手法、目的等方面分析。具体有:
①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感情态
度、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②结构上:a.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
常考修辞及作用如下所示:
比喻 (2011.1 、2008.9 ) 辨析: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喻体、本体(有的在句中,有的句子暗喻,隐藏了 本体) 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 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 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文章内容,逐条作答即可。
注意:此类题答案一般来自原文,这就需要仔细分析文章,
而且阐述原因时还应将自己放到对应的情境中作答。
考点
3
赏析句子(11年9考)
考情搜索:2017.9,2014.8,2012.10,2011.11,2009.9, 2008.8、9、11(1),2007.9 3.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
③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 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 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④数词:准确、具体地描绘了……对象。 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 达了……的思想感情。
【C】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 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从修 辞的角度)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众人对小病号的赞叹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