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曲赏析复习内容填空:中外乐器、作家、国籍、作品简述:作家、国籍、作品、作品体裁、创作背景、历史地位等论述:评价柴可夫斯基,并介绍其作品。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民族器乐——《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
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在河南等地,百鸟朝凤经常会用在结婚的仪式上。
代表着是吉祥,幸福。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二胡曲——《二泉映月》二胡华彦钧(阿炳)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民族管弦乐——《春节序曲》《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据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古琴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琴歌曲。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管子曲——《江河水》双管独奏曲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
原型中速,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
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激越悲愤有力,感染力极强,曾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
笛子曲——《喜相逢》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
[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
[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连续后十六分音符可每拍抢气。
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中外声乐、器乐名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热情”的名称是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原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著兼收并蓄了高度分发的热情,十分热烈紧张的内容,发出了贝多芬深长而热情的呼喊,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
《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
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
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
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
《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月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具有堂堂王者风范。
创作背景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
当时由于拿破论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
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
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第五交响曲——命运》创作背景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从“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肖邦——夜曲、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革命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此曲流传最广。
《幻想即兴曲》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曲名是后人所命名)最为著名。
它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
奔放激荡的曲调,溢满绚丽斑斓的色彩,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
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创作于1928年,是乔治•格什温交响爵士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国内对格什温的研究,多为论述生平和总体创作特色的传记式著作,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四百多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1867年。
多瑙河是流经中欧的一条主要河流。
这条河流对作曲家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
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
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友人格涅尔听。
这位诗人也有同感,他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
当约翰•施特劳斯拿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篇时,乐思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在他的心头。
《拉德斯基进行曲》誉为“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确是一名十分出色的音乐家,这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殖民统治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
这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比才——歌剧《卡门》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颠峰之作,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性格倔强而自由不羁的吉卜赛姑娘——卡门,对爱情充满渴望,那叛逆的激情,象火焰一般燃烧。
为了摆脱命运束缚,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卡门是西方歌剧史上最诱人的艺术形象,至今久演不衰。
花腔女高音——歌剧《魔笛》戏剧女高音——《晴朗的一天》《人们叫我咪咪》《哈巴涅拉》《晴朗的一天》是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
研究和分析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必须首先对这首咏叹调的载体—歌剧《蝴蝶夫人》有所了解,对歌剧中的女主人公蝴蝶夫人的身世、人物性格和悲剧结局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应该了解其作者普契尼的基本创作特点和其创作歌剧《蝴蝶夫人》时的历史背景抒情女高音——《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为艺术,为爱情》女中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心中有一个声音》戏剧男高音——《今夜无人入睡》《我是城里的大忙人》《多么冰凉的小手》《星光灿烂》抒情男高音——《偷撒一滴泪》《女人善变》男中音——《斗牛士之歌》《再不要去做情郎》《我捕捉小鸟本领高》男低音——《跳蚤之歌》男女高音——《饮酒歌》独唱——《回忆》重唱——《半个月亮爬上来》齐唱——《歌唱祖国》领唱——《士兵之歌》轮唱——《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