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工业生产的收入一支出
(1)工业投入要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等。
(2)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及工业三废,另外,部分工业三废经回收后可作为投入要素重新参与工业生产。
(3)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并且,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连续生产。
考点2 工业分类
(1)按劳动对象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按产品用途分:轻工业和重工业。
(3)按投入分:
考点3.世界工业的发展
(1)近代工业的起源:18世纪中期的英国。
(2)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概况:
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②工业仍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或地区。
(3)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4)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②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变化: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点4 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考点5.
(1) 工业集聚好处:
① 相关产业集中,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② 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
③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工业分散好处:
①各种零部件工厂能选择最优区位布局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②环境污染小。
缺点: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考点3 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传统工业区)。
②规划建成: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新兴技术开发区)。
(3)类型: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发展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
②发育
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多为综合型。
世界主要工业区有: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中国—日本工业区。
新兴工
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
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
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
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
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
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
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
美;气候宜人;有高等
院校;便捷的交通;军
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
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考点7.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空气污染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
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皮革厂
水源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空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
向垂直的郊外;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考点8、产业转移
(1)原因: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4)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
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考点9.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
自然条件: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
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
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
(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
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
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
⑤国家政策(支持、鼓励);
⑥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
特殊区位: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考点10.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考虑的主要的区位因素
A、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B、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1.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
个工业基地
2.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
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3.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
东输等工程
C、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1.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2.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D、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1.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2.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