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
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
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
“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自读、范读、齐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还要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
3、小组探究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以点带面,让全部学生都跟着动起来,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二)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联想法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法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进行比较,更好地把握这首诗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诗的特点,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三、教法过程(一)准备阶段在上课前,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找到《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品析“三美”2、落实重点: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流程:1、导入时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找学生试读。
设计理由:这样设计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的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指导,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
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将在这里点到为止。
6、作业:(1分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完成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
1、通过复习导入2、完成目标——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
步骤:①齐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学生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
4、作业:板书设计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建筑美——匀称(句式)绘画美——辞藻(意象)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
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
并用幻灯片展示。
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
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
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
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A、品意象(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
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
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
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
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
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