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下的教育目的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弊端。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大门向世界开放,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交相杂陈,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环境,教育目的至关重要。
如今很多学校以“智育”为本,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教育目的受到偏颇,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圣地,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将来在社会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因此学校在注重“智育”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德育”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所谓教育目的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以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指导、调节等作用。
从有关教育书籍中查看教育目的的内容,其定义的概述未尽“向善”对国但其本质都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向上”、相同,家有用之才。
2新中国成立之今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过程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特定的时代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目的内涵发生三次变化,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以新民主义时期社会性质为教育目的规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
第二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次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特定的时代下,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以社会发展环境而改变,社会环境的发展,教育目的所表现的内涵随之需要相应的改变。
教育目的是变化发展的,只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之,如果教育目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所培养的,则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适应社会。
3教育目的的弊端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性,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目的也存在自身的矛盾性。
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否适应新世纪下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突出个性的时代,学校是否依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宗旨来培养学生,还是一味只追求升学率,以“智育”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是否以全面发展的观考出好分数。
的文化层次,点,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以提升“智育”为目的。
然而如今很多学校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偏颇,不能使教育目的顺应社会的时代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智力因素快速的发展,而由于不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阻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3.1新时代下学校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错位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以社会不断进步为根本目的,所有个人活动都是为社会这个大利益而开展。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以个人需要作为基本点来进行教育活动,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完善完整的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很多学校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推行着“应试教育”的模式。
从小学到高校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理念的执行上,天枰倾向了社会本位论而忽视了个人本位论。
学校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所培养的人才都是要服务于社会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如果只注重智育发展,难以使学生肩负起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
学校更多的是把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在“智育”身上,升学率、就业率则体现学校的价值所在。
教育是没有等级,而今天所谓的学校分资排辈,例如实验中学、重点中学、名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因为这些学校有很高的升学率。
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体育、美术、音乐,等提高身心发展的课程,用来补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忽略“个人本位论”。
3.2学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失调有大学生抱怨现在上学没什么用,大学毕业出来意味着失业。
虽然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但对教育值得反思,是学校的教育目的导致如今社会就业压力的严峻性?网上搜集了关于普通型学校与职业型学校的数量比例来看,远远大于职业型学校。
普通高校每年大批量的扩招,而不改变教育目的,势必导致大学生毕业没有相应的技能找不到工作。
国家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不仅仅需要学术型人才,但也需要技术型人才。
如今在软硬件齐全的情况下,却很难培育出像华罗庚、陈景润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每年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数字在直线上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数字令人目瞪口呆,相对而言技术型人才,到社会上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缓解了就业压力,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3.3教育目的下“德育教育”的缺失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可见它的重要所在。
古代圣人孔子的教育观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要成为君子,首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修养。
如今“德育”在很多学校课堂上其出发点偏离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宗旨,而是按照教学所规定完成德育任务。
在高校德育课程中,很多教师流于形式,片面灌输。
各学科之间分离,在德育教育上不能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德育融入到自己专业的教育上,自古以来,教师以“授业、传道、解惑也”。
教师教书成为了真正的教书,而不是育人。
一起起关于大学生被骗被杀的事件,应该反思起来,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思考问题应该更全面,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学生会上当受骗。
4改进教育目的方法和路径合理的教育目的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育目的就要有利于针对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改善教育目的,进而培养有用之才。
学校应该辩证运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及时调整教育目的,深化教育理念,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最后形成教育合力。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4.1 学校认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学校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需要认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把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辩证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价值日益突出,学校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时,更要促进个人的发展。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张扬个性,突出自我已经是新时代的潮流。
学校需要以“社会本位论”基础之上,更多的要以“个人本位论”的理念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学校顺应社会发展需,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学校应针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培养模式。
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调研社会紧需岗位,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多开设一些关于技术方面的专业,来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
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背景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关注社会所需人才,进而调整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用武之地。
4.3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德育发展第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在学校中学校党委、教师、党组织建设、校园三风教育、学生生活和学习形成教育合力,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形成思想上共识、道德上共鸣,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狠抓落实,把培育德育与工作融为一体,要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之中,学校应注重德育的重要地位,不能流于形式。
在学校教育中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德育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各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改变灌输教育,以生动形象,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善于进行自我教育,使德育行之有效的进耳、进脑、进心。
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重塑和细化教育目的4.4学校在国家教育目的、地方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教育目的。
(1)应该把教育目的与各专业要求相结合,细化到各个专业中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选择性的实施教育。
(2)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聆听他们的建议与想法,使教育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融合新的教育目的,使新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近距离的贴近学生。
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的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对于侧重于个性发展的“个人本位论”和侧重于培养社会性的“社会本位论”不能顾此失彼。
如只注重社会性发展,就会抹杀个性、缺乏创新,阻碍个人的个性发展。
如果只注重个性发展,而无视社会客观实际,即使知识渊博,也不能被社会所需要。
因此要真正的把“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辩证结合起来,培育人。
既要培养个人的个性发展,又要顺应社会时代的特色,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学校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的调整教育理念,紧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及时调整教育目的,以学生为本,以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有学校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全面发展为指导,学校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使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代化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