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肥水管理

水稻肥水管理

(一)水稻的需水规律水稻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生理需水是指供给水稻本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包括水稻植株蒸腾和构成水稻植株体的水分;生态需水是指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的水分,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的水分。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水量的变化规律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双季早稻,移栽返青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4.0-8.2%,分蘖前期占6.4-23.6%,分蘖后期占7.4-23.8%,拔节孕穗期占15.3-32.9%,抽穗开花期占10.2-17.7%,乳熟期占7.7-15.9%,黄熟期占8.6-31.8%。

双季晚稻,移栽返青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6-11.4%,分蘖前期占7.0-26.9%,分蘖后期占8.7-25.5%,拔节孕穗期占14.1-31.0%,抽穗开花期占7.2-20.4%,乳熟期占8.4-18.9%,黄熟期占3.1-20.0%。

单季中、晚稻,移栽返青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7-12.9%,分蘖期占25.1-26.3%,拔节孕穗期占24.3-35.1%,抽穗开花期占9.4-17.9%,乳熟期占9.5-13.5%,黄熟期占6.1-9.9%。

双季早稻插秧后气温较低,蒸腾强度增加比较缓慢,需水高峰多出现在抽穗开花期至乳熟期;双季晚稻由于插秧后气温较高,蒸腾强度增加较快,需水高峰出现较早,一般在拔节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单季中、晚稻植株较高,叶面积大,其需水强度高于双季早、晚稻,前期气温较高,需水量上升较快,高峰期出现较早,多在拔节孕穗期。

水稻需水临界期在孕穗期,此期若水分亏缺,容易造成穗小粒少,甚至会导致不抽穗或造成空壳秕粒。

所以保证孕穗期水分供应是关键,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产量。

(二)水稻生育前期水分管理在插秧后2-3天内,除抛秧田一般不灌水,保持田面湿润,以利提早立苗外,插秧稻田都要灌相当苗高1/3-1/2的稍大水层扶秧护苗,以减少叶面蒸腾,防止秧苗凋萎,加速返青成活。

如果这时水层过浅,秧苗经风吹日晒,容易失水干枯,造成大缓秧,使壮秧变成弱秧,早秧变成晚秧。

扶秧护苗后,要随即改灌2-3厘米的浅水层,经过自然落干后间隔2-3天再灌一次水。

主要好处是:有利提高水温和土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促进根系吸收,并使植株基部能接受充足光照,有利于分蘖发生。

实践证明,浅水间歇灌溉比深水层灌溉分蘖早,蘖位低,蘖数多,质量好。

(三)水稻幼穗发育期的水分管理水稻幼穗分化到抽穗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40%。

在高产栽培中,以这一时期采取间歇灌溉方法最好。

灌一次浅水(2-3厘米),经过自然落干后间隔2-3天再灌一次水,使每次灌水之间有一个较短的间歇阶段。

每次间歇期的轻搁田对稻穗的发育、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均无影响。

可根据经验掌握间歇期土壤湿度,以表土湿润,用手按可见指印为标准,此时土壤持水量约为90%左右。

采取间歇灌溉方式,一是能满足湿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二是能促根保叶,改善株型,避免徒长;三是能提高根系活力,扩大根群,保证营养物质的运输通畅;四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幼穗生长发育。

水稻孕穗期是最怕干旱的时期,这一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这一时期如遭受干旱缺水,将对穗型造成严重伤害。

孕穗期受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最易受阻,花粉粒发育不正常,导致不孕,有的退化成畸形颖花,最终不能增加结实粒数。

因此,这一时期必须保持水层灌溉,搞好抗旱,防止受害减产。

(四)水稻抽穗后的水分管理水稻抽穗杨花后,茎叶生长结束,同化产物主要用于充实籽粒。

此时的水分管理,主要为了延长根、茎、叶的功能期,提高群体净同化率,使生产和贮藏的有机养料顺利转运到籽粒中去,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抽穗始期,田中灌浅水,结合追粒肥,使抽穗快而整齐。

因为此期茎叶繁茂,又值抽穗杨花,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强,要实行浅水灌溉。

此期保持水层,还有利于调节田间温度,有利于开花授粉,有利于早稻减轻花期高温伤害,晚稻可保温护苗。

灌浆期采用湿润灌溉,保持田面干干湿湿直至黄熟期断水。

因为抽穗期前后田间多数保持水层,土壤通透性变差,氧气不足,影响根系活力,易于早衰,但灌浆结实期又不能缺水,实行间歇灌溉,使稻田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就可以较好地协调这一矛盾。

但断水切不可过早,以免影响粒重和结实率。

只有到了黄熟期,水稻生理需水下降,收割前5-7天排水落干,以促进成熟,并便于收获和干燥。

四、水稻的需肥量水稻所吸收的养分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土壤本身提供,另一部分是当季施入的肥料。

(一)土壤养分的供给。

土壤的供肥能力即地力,它可以通过化验的方法来测定,也可以用不施肥的产量来表示。

土壤本身供给养分的数量,主要决定于贮蓄量与有效状态。

冲积土或湖积土的稻田,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可耕性好,有效态养分较高,这类土壤可供给水稻吸收的养分数量就多;有些山区稻田潜在肥力虽高,但分解转化慢,有效养分较少,供给养分的能力不高;一些红壤丘陵区,特别是新开稻田,潜在肥力与有效养分都较低,能供给的养分就更少。

根据再生产实践中的观察和肥料对比试验情况,一般推算土壤本身约可根据水稻生产所需养分的1/2-1/3,不过这种供应情况在不同地区与不同生产水平下差异较大。

(二)肥料利用率。

当季施用的肥料并不完全为水稻所吸收利用,有些流失了,有些残存在土壤中,当季利用多少就是“肥料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化学肥料比有机肥料利用率高;同是有机肥料,碳、氮比值较大的(即含碳素多的)利用率低,经沤制腐熟的有机肥比未腐熟的有机肥利用率高;各种农家肥单独施用肥效低,而将有机肥做基肥与化肥做追肥配合施用,就能显著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

据江西省农科院试验统计,江西水稻生产中氮肥利用率在28-38%之间,平均值约为33%,磷肥利用率平均约为20%,钾肥利用率约为50%。

(三)施肥量的计算。

根据计划产量需要吸收的肥料,一般可按生产50公斤稻谷需纯氮1公斤折算,土壤供给的肥料和当季肥料利用率,按下面的例子进行估算。

例如,一块稻田计划生产550公斤稻谷,地力产量(即不施肥的产量)为350公斤,扣除地力产量,施肥需要生产200公斤,就需要施4公斤纯氮(按生产50公斤稻谷需纯氮1公斤折算),按氮肥的利用率35%计算,大致需要施11.4公斤纯氮。

然后在根据各种氮肥的含氮量进行折算,确定各种氮肥的施用数量。

磷肥(P2O5)的施用量早稻约为纯氮的一半,晚稻约为纯氮的40%,钾肥(K2O)的数量则与纯氮相当。

(四)基肥和追肥从水稻吸收养分累计的趋势看,拔节期以前将吸收总量的60%以上,从移栽到拔节,早、晚稻一般是一个月左右。

这段时期是水稻增长营养器官、发生分蘖,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的时期,所以在水稻生长的早期必须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

从土壤养分的供应情况看,早稻生育前期气温低,肥料分解慢,在施用绿肥或农家肥做基肥的情况下,前期土壤养分较难满足早稻早生快发的要求;进入生育后期因气温升高,肥料分解快,如基肥与追肥用量充足和分配恰当,则后期不会发生缺肥现象。

晚稻前期气温高,后期气温低,土壤肥料的供应是前多后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晚稻生育后期往往容易发生缺肥现象。

再从肥料性质来看,有机肥料大多都是绿肥、猪牛栏粪、土杂肥,这些肥料的特点是分解慢,肥效长,营养元素种类多,而单种元素含量低。

为提高肥效,应在插秧前整地时施下,与土壤充分拌匀,使肥土相融,以利于肥效的提高。

从上述分析情况来看,施足基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条件。

因早晚稻生育期间的气温不同,吸收养分的趋势也不一样。

早稻在分蘖盛期前比晚稻吸收累计量要多,所以早稻基肥约占总用肥量的80%,晚稻约为70%,其中有机肥比例占到30-40%,剩余60-70%的化肥,早稻比例可为6:4,即基肥占60%,追肥占40%;晚稻比例可为5:5,即基肥追肥各一半。

基肥与追肥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选用的杂交稻组合、土壤肥力状况及气温的不同来灵活掌握。

例如①早稻的早熟品种,因生育期短,要求早发,而早春气温低,肥料分解慢,就需要加大基肥用量,配合早施追肥;②中稻,因生育期长,穗粒结构又是属大穗型特征特性,为防止后期缺肥,追肥比例要适当加大,在部分田块还应增施穗肥和粒肥。

总之,基肥与追肥是相互关联的,基肥施得多,追肥可少施,应根据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合理搭配、科学施用;反之亦然。

(五)早稻施肥早稻生育前期气温低,肥料分解慢,在施用绿肥或农家肥作基肥的情况下,前期土壤养分较难满足早稻早生快发的要求;进入生育后期因气温升高,肥料分解快,如基肥与追肥用量充足和分配恰当,则后期不会出现缺肥现象。

所以早稻应重施基肥和分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适当施用穗肥和粒肥。

有机肥、磷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全做基肥,化肥中氮肥施用比例应分别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6:2:1:1,钾施肥比例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4:2:2:2。

一般早稻如要达到500公斤亩产量,每亩需施用1000-1500公斤绿肥或750-1000公斤猪牛栏粪或75-100公斤枯饼、50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硅钙肥、1公斤硫酸锌、3公斤硫磺、12公斤尿素、6公斤氯化钾做基肥;在移栽后5-7天施用4公斤尿素、2公斤氯化钾做分蘖肥;在移栽后22-25天施用2公斤尿素、2公斤氯化钾追穗肥;在齐穗后施用2公斤尿素、2公斤氯化钾做粒肥。

(六)晚稻施肥晚稻气温由高到低,土壤肥料的供应是前多后少。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晚稻生育后期往往容易发生缺肥现象。

所以晚稻既要重施基肥,保证营养正常生长,促进晚稻早生快发,争取有较多的有效分蘖,又要重视后期穗肥和粒肥的施用,力求穗大粒多、粒饱,提高产量。

有机肥、磷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全做基肥,化肥中的氮、钾肥施用比例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5:2:2:1,一般晚稻要达到550公斤亩产量,需要每亩施用150-200公斤干稻草或750-1000公斤猪牛栏粪或75-100公斤枯饼、25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硅钙肥、1公斤硫酸锌、3公斤硫磺、12公斤尿素、9公斤氯化钾做基肥;5公斤尿素、3.5公斤氯化钾做分蘖肥,在移栽后5-7天施用;5公斤尿素、3.5公斤氯化钾追穗肥,在移栽后30天左右施用;2公斤尿素、2公斤氯化钾做粒肥,在齐穗后施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