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制度(考的少,非重点)
一、官职制度
(一)皇位
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
(1)尧传舜,舜传禹。
但后来,禹传启,家天下。
(2)后来一些权臣为篡位而实行禅让制。
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
(1)二法并用: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房所生为嫡,妾所生为庶。
正房妻子生的老大。
(二)诸侯
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
(商周时期,普遍推行)
秦始皇废分封改郡县制,更加强化中央集权。
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
(周代完备)
3.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
(始于周代,一直沿用到清朝)韦小宝称为鹿鼎公,属于最高等级。
鹿:群雄逐鹿;鼎:问鼎中原
(三)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
(先秦)
商鞅变法:按照军功授爵
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汉代)
(1)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顺廉洁者)
(2)东汉后期,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说法
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汉代)
皇帝或者高官直接派人征聘。
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魏晋南北朝)
(1)由群所创.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
(隋—清)
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用八股取士。
1905 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1)在古代想成为状元非常不易,需要经过层层选拔。
读书人要考童生试,中了之后,称为秀才。
考中秀才,才能参加乡试。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份,因此又称秋闱。
古代的读书人,一次不中,还需再等三年。
(2)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3)连中三元:即三次考第一,第一次是解元,第二次是会元,第三次是状元。
(4)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发布公告。
(5)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6)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7)五子登科: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8)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二、中央与地方制度
1、郡县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汉盛行。
(1)秦朝: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秦朝分为36 郡。
(2)汉朝:郡国并行制,既有郡县又有诸侯国。
区别:分封制中诸侯国属于贵族,可以世袭;郡县制不能世袭。
郡县制更强化中央集权,不容易混乱。
2、三公九卿制:
李斯建议采取三公九卿制。
九卿指众大臣;三公指最尊贵的三个官职,三个官职各朝代不同。
秦朝三公为丞相(负责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沿用到隋朝之前。
3、刺史制:汉武帝创设,用来监察地方。
4、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
(1)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
六部为工部(管辖工程水利)、刑部(管辖司法)、兵部(管辖军队)、礼部(管辖科举、祭祀、外交)、户部(管辖财政、户籍)、吏部(管辖官吏人事)。
(2)发展脉络:该制度在隋朝确立,但各朝代发展不同,到元朝时只剩下一省六部(只有中书省);明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沿用六部制。
5、行省制:元代设立
中央只剩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划分行省,行省的性质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西藏,设立宣政院,正式把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中国省制的开端。
6、内阁制:明代设立
明代的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六部。
朱棣建立内阁制。
7、八旗制:清代设立
努尔哈赤建立,把满族分为八个旗帜,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
8、军机处:雍正设立。
皇帝总揽军政大权,需要军机大臣。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礼仪制度
(一)政治礼仪
1.礼乐制:——贵贱有别,符合身份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乐,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仪,甚至连音乐都不同,目的是强化等级观念。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孔子曾看到有一贵族居然用64 人的歌舞队,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
2.封禅——泰山祭祀,
3.五礼——吉、凶、军、嘉、宾
西周,吉:祭祀;凶:哀悯、吊唁之礼;军:军事礼仪;嘉:喜庆意义,能起到亲近人际关系的作用;宾:接待宾客和外交的往来。
(二)生活礼仪
1.诞生礼:
(1)三朝:出生三日领受各方贺礼,男孩是弄璋之喜,女孩是弄瓦之喜。
(2)满月:剃胎发,可把胎发做成毛笔。
(3)百日:百家锁,也叫长命锁。
(4)周岁:抓周,预测小孩的命运。
2、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
3、冠礼、笄礼:男子二十行冠礼(戴帽子),女子十五笄礼(将头发绾成髻,以簪插定发髻)。
4.婚姻六礼:(排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
(2)问名: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3)纳吉:通过占卜看吉凶。
(4)纳征: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5)请期:择定日期,征得同意。
(6)亲迎:新郎迎娶新娘。
5.“七出三不去”:在古代只能男子休妻。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6.见面礼:
(1)作揖:
①女性:万福礼,口说万福。
②男性:作揖。
男子作揖分为吉拜和凶拜,吉拜在喜庆场合使用(左掌右拳);凶拜一般是吊丧使用(右掌左拳)。
(2)拜:主要指跪拜,分为稽首、顿首、空首。
①稽首是跪拜时头在地面上要停留,是最庄重的跪拜。
②顿首是头碰到地面即可。
③空首是头不着地。
7.座次礼:
(1)筵席:西北南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按照西北南东依次递减。
(2)朝会:皇帝是背北面南。
古话:南面称帝,北面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