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中国金融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07年年底开始,一直贯穿至今,归纳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调控。

文章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方面进行论述,侧重于财政政策,最后简单浅显地总结了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理论依据及其实际效果。

关键词:积极、宽松、宏观、结构调整、民生……
目录
一、导言: (4)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奏 (4)
三、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经济低迷时期 (5)
四、2010年至今经济发展开始走进复苏 (6)
五、结语 (7)
一、导言:
从07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走过了一个“V”字形的轨迹。

07年至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甚至有过热的倾向,股市泡沫严重,经济发展存在水分。

08年10月金融危机危及到中国后,中国经济一下从极度繁荣、有活力,坠入了低迷的深渊。

经过国家积极灵活的宏观政策调控,在2010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渐渐的复苏,可以说,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出了“V”字的拐点,重新开始了高速稳健的发展。

这其中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可以说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奏
07年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年,而在高速之中,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趋势。

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在06年以及以前的年份,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较低水平,是经济正常发展的体现。

但07年的物价指数中,居民消费指数较06年上涨了4.8%,股市过热,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已经开始产生泡沫。

面对过热的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趋势,07年底,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家出台了计划的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主旨即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可以高度概括为: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紧的财政政策:首先,优化政府的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支出幅度,间接地就减少了投资支出。

其次,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
产品生产,同时做好必需商品进口,加大产品市场的供给,抑制物价的上涨。


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创新型领域实行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经济产业的转型。

最后,针对原材料、能源等的价格上涨,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以期在未来能对能
源的供给做出改革。

(二)紧缩的货币政策:国家计划建立长期的国债规模,意在通过货币供给的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卖出债券,减少发行的基础货币,达到货币紧缩的效果,抑制经济的过热发展,导致通货膨胀。

而在08年初一直到08年10月之前,央行连续上调了五次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可见一斑。

三、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经济低迷时期
在08年9月之后,中国的宏观政策不再以收缩经济发展为目的。

面对金融危机,国家果断决策,立即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在连续上调了五次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央行在9月首先调低了贷款基准利率。

一直到08年结束,一共下调了三次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了三次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希望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上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扩大基础货币量,增加货币供给。

同时调低基准利率,降低私人投资的成本,以刺激产品市场的投资需求。

09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 支持春耕备耕 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09]38号),适当调整完善了支农再贷款政策,同时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


金融危机下,农产品市场受到很大打击,支农贷款虽然是先从货币政策入手,加大了针对农业的货币供给,但也通过扶持农产品的生产,在产品市场维持了农产品的供给,保证了需求,对稳定物价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09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的支出,减少财政的收入。

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向:
(一)利用财政自身的自动稳定器:
拉动国内需求。

首先,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的发展。

根据消费理论和消费曲线,政府将支出用在低收入人群上能拉动的消费需求比在全社会平均支出更大,更能创造经济增长。

其次,政府加大转移支付,亦对消费起了增长作用。

多方面减税。

减轻居民的税负,可以促进消费;减轻企业的税负,可以增加私人投资。

两者对国民经济注入量的增加都具有正效应。

其中,全面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对财政的税基有所锐减,但在长期来看是对我国税制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鼓励企业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来增加财政收入,并且随着非抵扣项目的减少,也有利于减少偷税漏税的现象,一言以蔽之,是一石多鸟的上佳之策。

(二)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投资方向主要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服务业发展,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的公共投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效的解决了开工不足,经济发展没有达到潜在生产力的问题。

政府的举债支出投资,可以诱发生产潜力,刺激有效的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加倍增加国民收入,进而增加储蓄,可以带来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

这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由中央的“四万亿”计划落成,其中,中央政府拟于2年内投资1.18万亿元,通过总支出的乘数效应,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共约4万亿元,是谓“挤入效应”。

在重点拉动经济低迷时国内的需求同时,国家也没有放松对供给一侧的改革,依然鼓励和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节能减排,希望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经济结构性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国资源的生产利用率,节约能源。

四、2010年至今经济发展开始走进复苏
在度过了09年最困难的经济低迷时期后,中央政府在2010年仍然沿用了之
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

首先,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以农业扶持为例,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补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334.9亿元,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的付息和生活补助标准。

又有“家电下乡”,即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

其次,进一步完善调整有关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引导居民的消费。

另外,中央政府继续实施减税政策,并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的成果,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 1.6L 及以下乘用车征收5%购置税。

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是对经济好转成果的一种巩固的持续措施。

在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之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复苏之路,2009年第四季度至今,GDP的增长率都在9.5%以上,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之一。

五、结语
在整个助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项宏观经济财政政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首先,政府在财政收支上,实行增收节支,是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同时,在税制改革中,政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减少城建税、印花税等,并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领域以及农产品领域实施特别税收优惠政策,极大的拉动了国内的需求。

其次,政府的投资也有了结构性的优化:更多的鼓励、投向了高新产业领域和有技术创新的企业。

这样的优化可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薄弱环节的改革和建设速度,并最终带动全社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率、利润回报率和抗风险能力。

可以说,最终需要改革的不仅仅是需求水平,还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之中供给水平的提升。

而这所有的结构调整与改革,都将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付诸实践并得到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