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大家辛辛苦苦取得的成绩,她不赞一词,相反还说了不少风凉话。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好好一个连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人负债近百万的工厂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喻。
D.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远远望去,的确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
【答案】:B【解析】B句中的“讳莫如深”是紧紧隐瞒的意思,用在这里与前面的“说三道四”、“横加指责”形成对照,是恰当的。
A句中的“不赞一词”愿意是说文章写得很好,另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A句望文生义,把“不赞一词”理解成“不说一句赞美的话”了。
C句中的“不可理喻”意为“不能够讲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这里可改为“不可思议”。
D句中的“高屋建瓴”比喻居高监下,不可阻挡的形势,一般不用来形容建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的负担,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一方面的消息。
B.在沉寂已久的中国文坛,一批青年作家异军突起,写出了大量鲜活的作品。
C.他的设计方向正确,尽管设计方案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无可非议。
D.这一对五十年前的老友,做梦也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会在他乡萍水相逢,两人不禁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
【答案】:B【解析】B句中的“异军突起”比喻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突然兴起。
A句的“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波,这里却误解为“强烈反响”的意思了。
C句中的“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批评的”,表示完全人事科情理,这与“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矛盾,宜改为“无可厚非”。
D句中的“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用在这里与上文的“五十年前的老友”矛盾,宜改为“不期而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看他又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这部60万字的长篇小说,构思精巧,叙述严密,简直无懈可击。
C.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就创作不出受人民欢迎的作品。
D.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心的愁绪,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答案】A【解析】A项中的“难言之隐”意为难以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这个成语不能修饰“苦衷”。
修改方法可以将“的苦衷”删去,也可以将“难言之隐的苦衷”改为“难以言说的苦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防汛斗争,如果没有驻守部队的艰苦奋战,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B.齐白石起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们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们也趋之若鹜。
C.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大家,我们要爱护自然,决不能暴殄天物,自毁家园。
D.我仰望着这巧夺天工的建筑,它是那样的高大雄峻,真是令人望眼欲穿呀。
【答案】:C【解析】A句中的“不堪设想”是指事情的结果不能想像,指事情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与“要想取得胜利”搭配不当,可以交“要想取得胜利”改成“其结果”。
B句中的“趋之若鹜”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显然不妥。
D句中的“望眼欲穿”用来形容盼望殷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封建糟粕不名一文,应当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B.一边是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一边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其切身体验竟如此不谋而合。
C.说话写文章,第一要切中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朴素自然,防止言不由衷。
D.当普天弹冠相庆“斯韦思林杯”回到我们怀抱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眼光和胆识。
【答案】:B【解析】A句中的“不名一文”意为没有一文钱,极其贫困。
B句中“不谋而合”指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
C句中的“言不由衷”形容虚伪敷衍,说的不是真心话。
这个成语与前面的“朴素自然”没有相对关系,宜改成“矫揉造作”。
D句中的“弹冠相庆”意为弹除冠尘,以示庆幸,比喻喜得出仕为官,可贺可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许纯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释了。
B.王欣的这篇文章条理清楚,用词严谨,可谓疏而不漏,令大家叹服。
C.东西两路军同室操戈,紧密配合,在长山湖一带重创敌军。
D.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是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答案】:A【解析】醍醐灌顶: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
故用以比喻灌给人智慧,使人头脑清醒。
旧时也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深受启发。
疏而不漏:一般与“天网恢恢”连用,指难逃法网。
同室操戈:比喻兄弟相争或有内部纷争。
官样文章:指只讲形式并无内容的照例敷衍的虚文。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公司名气越来越大,两年来,络绎不绝地接待来公司考察的国内外同行近万人。
B.送来的十几种方案,大多四平八稳,没有创意,只有一种还差强人意。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D.《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间叙事长诗,文学史上誉为“双璧”,此所谓珠联璧合,交互辉映。
【答案】:B【解析】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车马连续不断,不能修饰“接待”。
言为心声:意指言语是表达心意的声音,即言语反映思想。
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
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汇集在一起。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不掌握点和线的理论就不懂得平面的知识,不掌握平面的理论就不懂得立体的知识,学习几何就得按部就班,由浅入深。
B.我们班的吕宁同学,书报读得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常常令听者有如坐春风之感。
C.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答案】:C【解析】按部就班:指事情按一定条理、照一定程序进行。
学习几何是掌握点、线、面、体等科学规律的不断提高过程。
跟处理一项一项普通的事情不同,应改为“循序渐进”。
如坐春风:喻受到教育感化,用于上对下,不能用在同学之间。
光怪陆离:意谓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是中性词。
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贪污犯和行贿人相互勾结,订立了攻守同盟,企图蒙混过关。
B.他性格内向,不擅言词,所以一谈起个人问题就讳莫如深,弄得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C.你说英语难学,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决不会风平浪静的。
D.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终于因为种种丑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答案】:C【解析】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在战时联合进攻或防卫。
现在常用来比喻当事人相互串通,互不揭发。
讳莫如深:将事情尽量深藏隐瞒,使外人不知。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用来比喻被团团包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临出发了,张小云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这个领导任命的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C.台独势力制造两个中国,阻挠祖国统一,但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
D.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道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部倒塌了。
【答案】:B【解析】A“七手八脚”是指许多人一起动手。
C应为“人心所向”。
D“筑起”与“海市蜃楼”不搭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看书作文都有点力不从心了。
B.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为了早日完成这个科研课题,科研人员宵衣旰食,废寝忘餐,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答案】:A【解析】B“开宗明义”意为文章一开始就要把主要意思说出来,与长短无关。
C“并驾齐驱”意为不分先后,不相上下。
D“宵衣旰食”专用于说帝王勤政。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李的发明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他的朋友们弹冠相庆,激动不已。
B.如果老师把什么问题都讲透,不给学生留些思考的空间,那就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了。
C.这次研讨会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才使得大家的发言积极起来。
D.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朽现象如雷贯耳,他心中感到十分迷惘和沉痛。
【答案】:B【解析】A句中的“弹冠相庆”比喻因做官而互相庆贺,是一个贬义词。
B句中的“越俎代疱”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
“抛砖引玉”是谦虚的说法,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适用对象只能是自己。
D 句中的“如雷贯耳”应用来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微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并率先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B.为了让张平同学在复赛在取得更为出色的成绩,全班同学齐心协力,休戚与共,为他出谋划策。
C.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民情有可原,罪不容诛,故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D.当我们受到表扬时,不应趾高气扬;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也不应俯首帖耳。
【答案】:A【解析】B句中的“休戚与共”意为彼此之间的福和祸共同承受,形容彼此同甘共苦,用在此句中与上下文意思不协调。
C句中的“罪不容诛”一般用来形容罪恶习很大,判死刑还抵不了他的罪,用在此处显然不妥。
D句中的“俯首帖耳”宜改为“垂头丧气”。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对文学的理解和重视与杜少陵是一以贯之的。
B.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相声、小品,成了广大观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
C.曹操能从当时的局势出发,用人不拘一格;而诸葛亮这方面却不能审时度势,用人往往求全责备。
D.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以哗众到宠为时髦,实在令人费解。
这些充满洋气和怪味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答案】:C【解析】A句中的“一以贯之”宜改为“一脉相承”;B句中的“脍炙人口”宜改为“喜闻乐见”;D句中的“贻笑大方”是“让有见识的行家见笑”的意思,所以应删去“让人”。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暴雨如注,满路稀泥,汽车无法行走,他们就安步当车,跋涉了1个多小时赶到水库。
B.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是没有去过的人无法想像的,那里大部分地区因高寒少雨,几乎寸草不留。
C.这篇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