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局局长2012年述职报告现将2012年农业工作述职如下:一、2012年农业工作情况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截止12月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410元,较上年6905元增加1505元,增长22%。
其中:粮油产业总产值97530.4万元,净产值5642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元;果业总产值164660万元,果品净收入12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畜牧业总产值92400万元,净收入62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蔬菜产业总收入38641万元,净产值30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4元;全县务工收入1497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政策性补助1868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元;多种经营收入14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元。
2、粮油作物再获丰收今年,我县在粮食生产中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配方施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投资不断增加,粮食面积基本稳定,单产和总产持续增长。
全县96.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44.73万吨,较上年增长1.1%。
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8万亩,与上年持平,平均亩产420公斤,总产24.36万吨,较上年增长1.2%;油菜种植面积7万亩,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0.98万吨,与上年持平;秋粮种植面积38.5万亩,平均亩产529公斤,总产20.37万吨,较上年增长1%。
粮食生产连续8年获得丰收,粮食面积和总产一直位居全市第一。
在粮食生产中重点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供项目。
全县小麦良种统供面积58万亩,实现了小麦良种全覆盖。
5月12日,陕西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检查组对我县小麦良种补贴项目进行了核查,采取大田观摩、入户调查、查验档案资料、检查“三田”建设等方式进行核查,检查组一致认为我县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措施得力,档案资料齐全,项目进展顺利,供种企业积极配合,项目完成良好。
为了切实做好我县2012年玉米良种补贴工作,##县农业局、##县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县2012年玉米良种补贴实施方案》,成立了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电视台发布玉米良种补贴企业招标公告,通过招标确定10家企业作为2012年玉米良种供种企业。
要求供种企业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做好政策宣传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培训。
全县举办培训班70期,培训人数9800人(次),发放资料1.2万余份。
在供种过程中,种子管理部门随时对企业供种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企业供种质量。
群众购买玉米良种时,企业必须具实开具销售发票,注明户名,乡镇、村组、品种名称、数量、单价、种植面积及直补帐号,并填写购种清册。
供种结束后,供种清册在所属镇(社区)村组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打入群众直补帐户。
2012年全县小麦良种统供48.6万亩,补贴资金486万元,玉米良种补贴36.6万亩,补贴资金366万元,已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
二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2012年我县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2个万亩示范方田,分别位于大杨乡和临平镇,示范总面积20015亩。
同时,在两个万亩示范方田内各建设一个百亩核心攻关田。
小麦、玉米收获前,经省、市高产创建专家组实地测产,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5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增产52公斤,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78.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7.5公斤。
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635.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6.5公斤,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67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43.3公斤。
高产创建活动辐射带动了全县96.5万亩粮食均衡增产。
三是全力做好小麦促弱转壮、“一喷三防”工作。
由于受去冬今春干旱天气影响,对我县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县二、三类麦田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58万亩的26%;同时,全县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
为此,我们组织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对全县15万亩二、三类麦田进行促弱转壮,转化升级,增加小麦成穗率;并在小麦灌浆期积极指导群众开展“一喷三防”工作,提高小麦结实率,增加产量。
重点抓好临平、漠西、梁村、王村、大杨、阳洪、阳峪等7个镇(社区)13万亩示范方田建设,带动全县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面积58万亩。
3、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蔬菜生产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蔬菜生产,按照“东菜西果、南畜北特”的发展思路,在灵源、阳洪、临平、新阳、大杨、城关、漠西等镇(社区)重点发展阳光大棚、冬暖式大棚蔬菜和露地特色蔬菜生产。
引进了山东寿光阳光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栽培能手,在灵源、阳洪新建成阳光大棚蔬菜基地600亩,在临平、新阳、灵源新建成冬暖式大棚100亩,在漠西、城关、新阳建成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2万亩,同时在灵源、大杨、阳洪发展特色露地蔬菜面积5000多亩。
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000亩,总产达11万吨左右。
4、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为了确保农民增收,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在全面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继续实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着力提升以梁村、大杨等镇为中心的优良高产奶畜和生猪产业,以周城、新阳、临平等镇为中心的优质富硒高钙苹果产业,以灵源、临平、新阳、阳洪等镇为中心的设施蔬菜产业,以关头、梁山等镇为中心的优质烤烟产业,以城关为中心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
其中在优质富硒高钙苹果产业实施中,沿209线长20公里、两边辐射2公里,建12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长廊内新栽果树1万亩,果树面积达到9.7万亩。
今年已申报省级“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
在抓好5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基础上,已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
通过培育发展,年内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
5、农机化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机化事业发展上,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大型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播种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玉米硬茬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新型农机具,目前,共完成农机具补贴资金85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1.5亿元,受益农民2725户,购置各类补贴机具5193台(套),其中拖拉机150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73台,拖拉机配套机具330台。
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三夏”“三秋”农机各项准备工作,抽调80名农机技术干部深入乡村,帮助农户检修机具,使其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三夏”“三秋”农机作业,今年投入“三夏”“三秋”的农业机械达1.2万台(套),其中拖拉机3600台,收割机510台,旋耕机2400台,秸秆还田机256台,播种机2690台,饲草加工机械2460台,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全县“三夏”、“三秋”工作顺利进行。
6、积极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今年以来,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农资经营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农药方面重点查处麦田除草剂和假劣、违禁、高度、高残留农药、假冒登记证号、未续展登记、一证多用、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等违法行为;肥料重点查处有无登记证和一证多用、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等违法行为。
种子方面重点查处未审先推、假劣种子及经营手续不合格违法行为。
截止目前,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140余人次,检查农资市场26个,检查农药、农资经营门店400家(次),查扣违法肥料110吨、种子7吨、农药103余个,3780公斤,查处农药、肥料、种子案共9起,取缔无证经营摊点2个,处罚金额2.2万元。
并积极向农民推荐主推品种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今年向农民推荐粮油作物优质品种12个,高效低毒农药品种30个,收到良好的效果。
7、新型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训成效显著今年,全县计划培训新型农民6万人次。
在今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产业,以“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切入点,以新型农民培训为重点,以培训农民致富带头人为突破口,以我局系统农技、植保、农机、土肥、农经、农广校等局属单位为载体,通过理论培训,现场指导,科技示范和技术资询等多种形式共培训新型农民、乡村干部、农民科技创业带头人6.8万人次,占全年任务的113%。
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内部种植结构不甚合理,北部地区低产田面积较大,高产地膜玉米和经济效益高的红薯等作物面积较小。
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环节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规模、数量较小,缺乏名优品牌。
二、二0一二年工作打算1、积极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实现生产水平新突破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思路,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两大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全面推广良种统供、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机械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
在全县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南、中部灌区建立2个小麦、玉米万亩示范方田,建立2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方田;在北部旱塬建立1个万亩旱作农业高产示范方田和1个千亩地膜玉米高产示范方田,以此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创新高,全县粮食单产水平较上年提高5%,总产增加2万吨。
2、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蔬菜产业以设施化栽培为方向,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在“抓设施、上规模、提档次、保供给”上下功夫,着力抓好设施蔬菜和露地特色菜,在灵源、阳洪、大杨建立3个高标准阳光大棚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在以漠西社区为中心建成万亩大葱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蔬菜生产经营有新突破。
3、加快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按照“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形成产业”的思路,立足产业,抓好科学规划;立足提升,抓好科技推广;立足做强,抓好品牌建设;立足服务,抓好体系支撑。
做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建设标准,新建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育发展2个一乡一业示范镇。
4、积极实施和争取各项惠农支农资金和项目,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一是积极争取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资金;四是积极争取小麦、玉米良种补贴项目;五是积极争取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通过争取和实施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5、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样板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打造一个村、辐射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