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一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1.利用分类思想宏观把握物质类别2.利用分类思想准确把握氧化物氧化物⎩⎪⎪⎪⎨⎪⎪⎪⎧按组成元素⎩⎪⎨⎪⎧金属氧化物:如K 2O 、CaO 、Fe 2O 3非金属氧化物:如SO 2、CO 2、SO 3、P 2O 5按性质⎩⎪⎨⎪⎧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如CO 2、SO 3碱性氧化物:如Na 2O 、 CuO两性氧化物:如Al 2O 3不成盐氧化物:如CO 、NO 特殊氧化物:如Fe 3O 4、Na 2O 2、H 2O2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 +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 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 、H 2(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 4 (3)液化石油气:以C 3H 8、C 4H 10为主 (4)裂解气:以C 2H 4为主 (5)水玻璃:Na 2SiO 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 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 17H 35COONa (9)碱石灰:NaOH 、CaO(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 2的混合物题组一理解概念,准确判断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2013·天津理综,1D)(2)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2013·四川理综,2A)(3)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2013·四川理综,2C)(4)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013·四川理综,2D)(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D)(6)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2013·重庆理综,2A)题组二理清标准,辨析类别2.(2014·四川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 A【解析】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一定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盐酸、氢氧化钡、明矾B.弱电解质:甲酸、纯碱、醋酸铵C.非电解质:液氨、二氧化硫、苯D.化合物:重水、双氧水、矿泉水答案 C【解析】A项,盐酸属于混合物;B项,纯碱、醋酸铵均属于强电解质;D项,矿泉水是混合物。

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

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

1.认识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理解物质变化的“四个方面”(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注意 ①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 4·5H 2O 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②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③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题组一 “古汉语”与物质变化1.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答案 C【解析】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 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 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 3+CO 2+H 2O===Ca(HCO 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C 项错误;D 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变化。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KNO 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答案 A【解析】A选项,KNO3加热后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氧气,物质不能自燃,错误;B选项,鉴别KNO3和Na2SO4两种物质可根据物质组成中含有的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进行鉴别,若灼烧使火焰呈黄色,就证明是Na2SO4,若灼烧,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就证明是KNO3,正确;C选项,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纯的方法是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正确;D选项,火药与硫黄、木炭发生化学反应时,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N2,体现氧化性,正确。

题组二高考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考查3.(2016·四川理综,1)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答案 B【解析】A项,Cl2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杀菌消毒,有化学变化;B项,硅胶的内部为纳米级微孔结构,其表面存在大量羟基,通过分子间的相互引力,羟基与空气中的水分子亲和,从而实现吸水干燥的作用,无化学变化;C项,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达到漂白作用,是化学变化;D项,蚊虫叮咬时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肥皂水呈碱性,可以和蚁酸发生中和反应,是化学变化。

4.(2015·北京理综,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的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答案 C【解析】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 A【解析】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B项,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C项,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D 项,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试题可以用列举法、特例排除法等,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难度中等。

近几年高考题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应用结合起来考查,备考时,要注意用教材中的化学反应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

胶体知识“10”提醒(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布朗运动;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胶体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分子也在做无规则运动。

(7)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

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8)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