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方言学习资料昆明话的历史昆明话通过这篇描述能让你发现古文化的足迹让你领略生动而有趣的话语一、昆明方言的来源要说起昆明方言,就必须先看看昆明地区的移民历史。
众所周知,在汉朝以前,有关昆明的文字记载是找不到有关汉语的材料的。
据此推测,当时昆明地区通用的语言应该是当地的民族语言。
但是不排除在当时云南上层人士中与内地的交流时使用汉语的情况。
从云南后来发现的一些碑刻来看,如东汉《孟孝琚碑》、晋代《二爨碑》、唐代《王仁求碑》、《南诏德化碑》,我们可以肯定:从东汉到唐代,在云南,至少在一些重要城镇的上层人士中已经同用汉语、使用汉文字了。
元代是云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元代,云南第一次设立了从属于中央的行省。
赛典赤.瞻思丁入滇时,带来了不少的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旱人、伊斯兰教徒。
如此众多的外来民族与云南当地人要进行交流,必须有一种通用语言,这就是汉语。
至今保存在昆明筇竹寺中的元代《白话圣旨碑》,即用汉语和蒙语刻成。
同时。
昆明的一些文人用汉语写作的作品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昆明白族文人王升的《滇池赋》。
明初的时候,大批内地汉族军民到云南屯垦开发,使得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汉语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昆明地区的通用语言。
昆明方言的成型即在明朝时期。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明朝以后从内地来到云南汉族移民的原住地,大部分是江西、安徽、湖广、南京、陕西、山西、河北一带。
到了清代和近代,华北、四川的移民也大量进入云南。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给昆明方言下这样的定义:昆明方言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华北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江南省份方言特点的汉语方言。
二、当代昆明方言的构成1、从昆明方言的形成历史来看,现在昆明方言中的很大部分词语是和其他省份方言是完全吻合的。
这里面又存在着有的词语在原产地已经不用,而昆明方言中依然使用的情况。
2、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其它地方的方言,如:粤方言、四川方言里的新词语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越来越大,也使得昆明方言出现了更多的新词语。
3、昆明地区本土产生的新词语。
4、云南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引用。
传统性昆明话既然属于官话方言,就有官话方言的特点,并包含了许多的传统语言成分。
昆明的老人至今仍把“肉”字念做“如”,这样的发音据说就是古字“肉”的发音。
另外还有一些昆明话中的词语是可以在古文中找到出处的:包弹(“弹”读作摊):{古}指责,批评。
来源:元代杂剧,见《董西厢》血胡淋拉:{古}血迹斑斑。
来源:元代杂剧,见《勘头巾》鏖糟:{古}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
来源:元代杂剧蒙松(音):{古}小雨。
来源:东汉《说文解字》含(音):{古}夸奖人精明能干,今多用“含实”。
来源:东汉《说文解字》神:{古}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头神脑”。
来源:东汉《说文解字》相干:{古}有关联,或作“不相干”。
例:与你有哪样相干?来源:《汉书》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难有确切地论证,因为并未有很翔实地记录考证昆明话发音和语法的著作,也没有一本很全面记录昆明话的著作,对于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还只能靠推测,但很词语可以在古代作品中找到,比如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腌臜”(音“阿扎”)一词,在今天的昆明话中仍很常用,意指人猥琐邋遢。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昆明话包含古汉语特点,有传统性是称得起的。
时代性昆明话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推进,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因素也被吸收到了昆明话中,展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原来的昆明人把时髦的事和人多称作“摩登”,笔者推测这个词来源于洋泾滨英语,随着西方资本、文化在中国的步步侵入而被吸收到昆明话中。
昆明人形容一件事情很时髦、很新潮就说这事情太“摩登”了;巷坊间,父亲看着亭亭玉立的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也会自豪地打趣:“我家出了个小摩登”。
昆明人中,很多人现在仍把火柴叫做“洋火”。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中的英法把触角通过越南缅甸伸向了云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产品也随之来到云南,于是云南人在火柴这些西方产品前加上个“洋”字以表明来源,于是出现了“洋火”这样的词语,云南还把白人戏称作“洋老咪”,原因已几乎不可考了,但这个叫法在云南、在昆明很普遍,并且影响深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昆明人把可乐叫做“洋酱油”,十分形象、诙谐。
还有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驻扎在昆明的美国空军飞虎队队员们食用的芹菜,也被昆明人结合飞行员的形象叫做“飞机菜”,极具时代特点,并显露出昆明人可爱的淳朴。
时至今天,更多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语言因素加入到了昆明话中,“酷”、“美眉”这样的新新人类语言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昆明话中了。
地域性各地的方言都具有多特的地域性,昆明话也如此,很难说清昆明话的地域性究尽有几条几点,因为语言,特别是方言,地域性更多是体现在个体文字词语的发音上,但要说情昆明话的具体发音几乎不可能。
昆明话中又有许多特有的词语,可划入地域性的特点中,如在试题中提到的“板扎”、“猫哩儿”,“大拽拽呢”等,笔者将在讨论昆明话的生动性和幽默性是再议。
特殊性笔者所讨论的昆明话的特殊性主要指昆明话的语法中的特例。
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许多中国方言,昆明话中有助动词存在,昆明话中的助动词“铬(音)”主要在询问时使用,表示是否的意思,如“你铬来?”意为“你来吗?” “铬是你整呢?”意为“是不是你做的?”某种意义上,这个“铬”的作用近似于英语中“do”的作用,实在是昆明话种不同于其他方言和普通话的地方,但这样的语法形式只出现在口语中,并不出现在书面语中,“铬”也只是笔者按发音而选用的,具体的这个字的写法是不存在的。
生动性昆明话的语气生硬,但昆明人说起话来是极其生动的,颇能使人拍案叫绝。
现举几例如下:昆明人的语气次堪称一绝,李白《蜀道难》开篇有云:噫吁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笔者的中学老师在翻译课文时说,“噫吁唏”译作昆明话是最有气魄,最能反映蜀道之难的。
昆明话的感叹词为“买买”或“买买三三”,大声地喊出来,的确很难有其他方言的感叹词能比拟了。
昆明人有形容胖子的一个词:红白滥胀。
红,应是指胖人的脸色,白,似乎胖子给人的印象多是白白胖胖的,滥胀,当然是指胖子的身躯雄伟,给人江水泛滥要涌出来的感觉了。
这个词难免刻薄,恐怕没哪个胖人甘愿这个词加到自己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词的确很形象,很生动。
昆明的口味近于川味,但不及川味辣,也喜咸辣甜鲜酸,但昆明人的口味大开大豁,或者纯甜,或者尽咸,很少让食物串味,所以昆明人有一个形容食物不合口味的词:甜不粘咸。
这是一种什么味道?恐怕没人说得清,但却生动的表现了该事物的口味不佳,不知所以,很有昆明特色。
昆明人把吃米线叫做“甩米线”,因为米线细长而滑,用筷子很难夹住,吃米线要连划带吸,于是就会使米线被从汤汁中迅速扯出,甩起汤汁,所以就把吃米线叫做甩米线了,之后推而广之,凡是吃带汤汁的东西昆明人都叫做“甩”了,统称为“甩大碗”。
通过以上举例,相信大家是会认同昆明话的生动性的。
幽默性昆明人是喜欢休闲的,崴花灯(昆明的地方戏),骝雀(玩鸟),舂壳子(聊天),弄花弄草,昆明人的市井生活丰富多彩,反映到语言中就流露出昆明人特有的幽默。
在此,笔者也举数例。
昆明小学生考试之后,等家长开家长会,考试成绩不佳的小孩心中肯定打鼓,怕回家“吃跳脚米线”。
“吃跳脚米线”就是被家长拿棍子教训的意思,米线是云南特有的小吃,状细长,与棍子相似,孩子被家长追打肯定是又跑又跳的,所以“吃跳脚米线”实在是形象又幽默的。
昆明人把给人乱出主意叫做“叫人卖户口册”。
把户口买了,实在是很笨了,这样形容乱出主意的人,实在是尖刻的幽默。
老昆明有叫卖麦芽糖的流动商贩,因为麦芽糖很硬,商贩往往用一小吹不断敲击着麦芽糖,发出“叮叮”的响声,配合着商贩幽默的叫卖歌谣:“叮叮糖,叮叮糖,吃了不想娘,想起娘来哭三场。
”挑动着馋嘴孩子的食欲,实在幽默。
但笔者一直困惑,这样的“忘母糖”哪个母亲敢买给孩子吃啊?另外,昆明人把自作多情的人叫做“孔雀”,形容他们“没事瞎开屏”,自讨没趣。
刻薄的幽默,但此话一出,说者和闻者必有一人不禁一笑,于是尴尬的气氛马上涣然冰释了。
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昆明人有一种特殊的普通话,叫做“马普”,我们形象的称为马街的普通话,其中夹杂了昆明话,但是用普通话的语气读出来的,让人感觉诙谐幽默,为什么昆明人总让人感觉到很淳朴善良,大概就是因为我们说话总会让外地人感到轻松吧特别的,昆明话四个声调也有不同,在普通话中,第三声,如,你,我等,在昆明话中都读第四声,并且有一点偏向第一声,我在这说你也许无法理解,当你听了你就懂了,昆明人在语言中的幽默淳朴而有力-注音--译--例-注:以下为最具代表性的词汇(注声会有些许偏差,说的时候舌头尽量伸直)。
卯(mao,三声)“不要”、“别” 如:卯玩啦(不要玩了)某(mou,四声)“没有”否定的意思如:某嘛(没有啊)整、搞(zheng、gao,四声)“做”、“干” 如:卯整啦(不要再继续了)喃(哪、nan,三声)“什么”、“哪” 如:你想搞喃样(“你想做什么”,如果声音再大些就带有挑衅的意思)咯(ge,四声)“是否” 如:你咯想要(你想不想要)咋咯(za,二声ge一声)“如何”、“怎么” 如:咋咯整(怎么办)克(ke,三声)“去”,“到” 如:克哪点(去哪里)呢(ne,一声)一般表示“的” 如:咯是你呢东西(是不是你的东西)板扎(ban,一声zha四声)“优秀”、“非常好” 如:整呢板扎呢嘛(做的非常好)孔雀(读"雀"字的时候口撮起来)自作多情如:卯孔雀啦(不要自作多情)词汇集:克哪点——去那里尖刚——极点,贬人为主板扎——夸奖人或事件做的非常好枪的——带有敌意的眼光注视各是——是不是?表示疑问老孔雀——八卦、形容这人表现的不是时候整哪样——做什么?有时候有吃什么的意思槽耐——含有厌恶、讨厌的情绪,脏或者为人不地道的意思歪或(崴)——假的、伪劣的商品,有时候也形容一个人不可靠称赞--板扎惊叹--埋埋散是不是--咯是怎么--咋咯有趣--太仙啦滑稽--太雀啦炫耀--抖草行为不良--槽奈骗人--豁人狡辩--刚讨厌--捂俗不服气--枪的起不听劝--日鼓的陀螺--得螺抽烟--咂烟窗户--窗风可恶--拔毒大概--大谱气最前面--档头挖苦--掂声气揭短--抵干黄糊涂--颠东好生生--好不生生不受欢迎--勾不走捡便宜笑--捡豁皮脾气大--火色足教训--理麻寒酸--偻馊占便宜--占马门跑不掉--铆不脱窝囊--日脓全部--样事戏弄--治雀多嘴--岔巴称赞--板扎惊叹--买买三是不是--给是怎么--咋个有趣--太仙啦滑稽--太雀啦炫耀--抖草行为不良--槽奈骗人--豁人狡辩--强搜刚讨厌--捂俗不服气--枪的起不听劝--日鼓的陀螺--得螺抽烟--咂烟窗户--窗风可恶--拔毒大概--大谱气最前面--档头挖苦--掂声气揭短--抵干黄糊涂--颠东好生生--好不生生(根)不受欢迎--勾b走捡便宜--捡豁皮脾气大--火色足教训--理麻寒酸--偻馊占便宜--占马门跑不掉--铆不脱窝囊--日脓全部--样事戏弄--治雀多嘴--岔巴难闻--怪味食道膝盖--咳膝头心里不舒服--心收不滑耍光着屁股--精的屁股昆明方言中多有把第三声读成第四声的,第四声读成第二声,比如:饵的名字只有云南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