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比动物与人类的伪装【动物行为学论文】

类比动物与人类的伪装【动物行为学论文】

类比动物与人类的伪装摘要:动物为了生命的延续,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伪装自己,例如通过改变外形,模仿声音,装死等行为来躲避伤害,获取利益。

动物伪装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正面的冲突会导致伤亡情况的出现,为了长久的生存,伪装躲避正面冲突是一种更明智的生存策略。

人类的伪装行为在当代社会存在着较强的目的性,大家在生活中展现的也并非真实的自己,依靠树立人设、化妆整形、语言表情等来包装自我的公众形象,大多伪装行为是为了获取当下或未来的利益。

动物的伪装行为大多是针对其他不同物种,而人类则多是针对人类本身。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伪装都属于一种谋略,恰当地隐藏自己的锋芒能让自己遭遇较少的风险,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

关键词:伪装行为自我保护生存本能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有天敌,为了避免被敌害吃掉或攻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长出了独特的自卫武器,掌握了特殊的防御本领。

然而,长期的斗殴并不利于种群的繁衍与生存,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身体形状行为颜色等上进行了某些适应性变化。

这些特殊的自然伪装因物种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类自称是高等动物,其本质也是一种动物,动物的伪装往往是全身性的,而人类会运用更多的方式进行伪装,无论是表情、动作还是语言,只要在具体情境中能达到目的,它们都会被充分运用起来。

[1]因而伪装行为在人类身上也又十分多样的表现。

一、动物的伪装行为1 体色伪装1.1 根据环境改变体色有许多动物的毛在春夏季的时候是稀疏的棕黄色或灰褐色,但一到冬天,大地覆盖白皑皑的冰雪时,它们就换上浓密的冬毛,浑身雪白,如雪鼬、雪兔、雪鸮、银鼠等动物。

[2]又如:北极熊的皮肤其实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看见皮肤的原貌。

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帮助北极熊保暖,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

但在白茫茫的北极,黑色显得格外的明显,于是它们半透明的皮毛,在雪地里呈现出雪白色,便于与背景融合。

有些动物则是通过身体内分泌的色素进行伪装,改变体表颜色,隐匿环境中。

例如:乌贼章鱼变色龙等。

1.2 利用体色形成视觉隐蔽许多哺乳动物的皮毛光亮度是从背部到肚皮逐渐变化的,这样可以抵消光照在它们身上产生三维立体形状上的效果。

这使得动物看起来变得扁平化,捕食者受到视觉影响会对猎物形态做出误判,猎物有可能借此机会逃出生天。

这种视觉干扰在鱼类身上也有出现,鲭鱼、条纹石、鲑鱼等鱼类的背部都是深色的,腹部颜色则浅。

鹗、鹈鹕等专吃鱼的鸟类从天空中往下看,就只见鱼和水浑然一体,难以分辨。

从水下往上看,白色的鱼腹与阳光照射的水面相映,似乎消失了。

这种颜色作用称为明暗补偿。

[3]反隐蔽现象削弱了动物自身颜色与背景环境的对比度,尽管它们是暴露的,但模糊了的体型轮廓线,大大降低了在暴露环境中的存在感,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2 拟态伪装拟态是一种生物在外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它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以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现象,所模拟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物体或生物的形状、颜色、化学成分、声音、发光及行为等。

[4]2.1 环境模仿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昆虫类动物身上,由于它们体型小,体力相对较弱,也存在较多天敌。

于是它们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披上了大自然的外衣。

灰天蛾平贴在暗灰色的老树皮上,极难被发现。

绿色树干上栖息的蝉像翡翠一样,褐色树干上停息的蝉是褐色的。

[5]白桦尺蛾身上的花纹与白桦树干纹路相近,几乎可以完美隐藏自己。

2.2 声音模仿鸟类是自然界中最具天赋的欺骗高手。

冠蓝鸦擅长模仿多种鹰类的叫声,听到所谓的“鹰”的叫声后,其他鸟类会立刻散开,冠蓝鸦便可以独霸它们遗留下来的食物。

2.3 外形模仿2.3.1 模仿自身物种乌贼中的“异装癖”雄性乌贼会模仿自己的同类,它们善于改变外形,装扮成雌性的模样可以使它们在求偶交配过程中避免遭到体型更大的雄性攻击。

除了模仿同类这一行为外,有些昆虫还有模仿自己的本领。

有一种叫斑马灰蝶的昆虫幼虫,能使自己的尾部化装成头部的模样儿。

这使天敌在进攻斑马灰蝶时,不知哪一边是它真正的头。

一旦天敌选错了攻击方向,斑马灰蝶便有机会逃之夭夭。

[6]2.3.2 模仿其他物种不少蝶类和蛾类都是“化装大师”,它们喜欢将自己装扮成令天敌惧怕的凶猛动物。

自然选择之后,有些天蛾进化出大而凸的眼睛和黑白相间的花纹,它们在花丛间时会模仿大黄蜂快速振翅的动作,以震慑惧怕黄蜂的鸟类,使自己免受攻击。

有的昆虫(如蝶、蛾)会把自己打扮成面目狰狞的蛇类,在胸、背装饰一对好似眼睛一样的大圆斑。

这对可怕的“大眼睛”不仅有眼眶,还有眼膜和瞳孔,这使它们看上去很像一条小蛇。

当鸟儿来进攻时,它们会昂起头来,像蛇发起进攻时那样不停地摇头晃脑,摆动鼓胀的胸部,将这些见蛇胆寒的鸟儿吓走。

[7]2.4 颜色模仿许多幼虫都体被警戒色,比如身体组织内含有氰化物的地榆蛾毛虫为黑黄相间的体色,而这两种颜色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警戒色。

[8]3 状态伪装当生命遇到危险时,装死可能会躲过天敌的搜寻。

负鼠遇到危险逃不掉时也不抵抗,而是四脚朝天,两眼瞪直,一动不动地装死,等敌害走远,再迅速翻身跑掉。

许多动物在冬眠时也保持警惕,并没有完全进入熟睡状态,某些情况下,应该也算是一种状态伪装。

4 环境伪装东部灰松鼠会挖很多个诱饵洞穴,以隐藏坚果埋藏的地点。

想盗取坚果的窃贼必须挖掘很多地方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储物地。

另一个伪装行为是,灰松鼠埋下坚果后,将树叶和泥土堆在另一个地方,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食物堆,实际上使了个障眼法。

狡兔三窟也是这个道理,在生存竞争面前,时间分秒必争,只要能避开捕猎者的致命追逐,获得喘息的机会也就意味着有一线生机。

二、人类的伪装行为1 外形伪装人类在很早之前就懂得在偷袭战役中模糊自己的存在感,例如在自己的脸上涂上泥土,草汁、颜料等。

有时他们还会披着稻草衣,藏在草堆中伺机捕捉或杀害目标。

除了颜料,衣物饰品等也是人类进行伪装的重要道具。

在人类一些影视剧中,为了拍摄需要,人物会穿搭不同风格的衣物来烘托不一样的故事背景,较为典型的是不同朝代的古装剧。

女性热衷的化妆术,实际上也是一种伪装。

一方面妆容可以掩盖自身不太满意的瑕疵;另一方面,不同风格妆容的呈现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有助于塑造自身不一样的形象。

虽然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相处并不存在狭义上的捕食关系,但竞争关系与攀比心理仍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以往的整形手术主要是为了恢复事故之前的容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姣好的容颜,催化了以美貌为最终目的的整形行业的发展。

2 声音伪装人类的声线多样,各有特色。

在人们未曾谋面之时,不同的音色会被用来做为判断对方年龄大小、性别等的参考。

悦耳的声音能提升印象分,不少人利用自己的嗓音模仿他人说话、唱歌的语音语调,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声优行业、配音行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不少的追捧者。

3 言语伪装因为大多数人类之间是无法互相揣测心意的,语言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交流可以建立在非面对面对话的平台之上。

失去了面对面的观察与真实性确认,言语诈骗行为依附在互联网之上变得更容易实施。

在日常交流中,哪怕不是以欺诈钱财为目的的对话,也存在着虚伪的语言,例如下级对上级的阿谀谄媚之辞。

4 状态伪装在影视剧中,人物的状态是被设定好的,非自然流露的真实状态,例如影视剧中各种睡觉、醉酒、昏迷等行为的姿态。

在职场中,职业假笑被诟病的点就在于虚假做作,没有真实感情。

当然,人类的状态伪装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日常生活中,但凡带有主观意识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动作表现都属于状态伪装。

5 人设伪装每个人都在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自己天然的人物设定。

但公众人物大多会凹自己的人设,以迎合普世价值观的需要或是围观观众的想法,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

例如高学历人设,模范夫妻人设,爱国人设,受害者人设等。

三、总说动物的伪装行为最基本两点生物学意义是欺骗动物和保护自己,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基因突变的动物形成自己的独特形态,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它们与环境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密切,物种的繁衍也因此会相对稳定一些。

而人类的伪装行为在当代社会存在着较强的目的性,多是为了获取当下或未来的利益,很多情况下人类的伪装行为并没有到达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程度。

动物的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虽然也有欺骗同类的行为出现,但主要是给敌人和猎物看的。

人类的伪装除了欺骗其他小动物之外,主要是针对于同类的伪装。

在人类而言,伪装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技巧,在动物则是天生的自卫本领,竞争的特性也决定了伪装的必然性,优胜劣汰的法则也注定我们要适当的排除“异己”。

不管是动物也好,人类也罢。

伪装是一种谋略,恰当的隐藏自己的锋芒能让自己遭遇较少的风险,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

动物的伪装是由于激烈的生存之争,势必要做到你捉我藏、你死我亡的地步,生存压力使他们必须侵害其他物种的利益,这是生存的本能。

而人类生活在文明社会,之间的利益是可以和平分割的,人类伪装目的只要不是出于故意损害别人的利益,不带有恶意的欺诈性质,就都属于正当的、合理的。

参考文献[1]黄玉琛,曹枭.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3[2]涂华民.大自然的色彩探秘[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8[3]苏易.奇趣生物探谜[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6[4]涂华民.大自然的色彩探秘[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8[5]涂华民.大自然的色彩探秘[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8[6]何水明.动物:破解动物的密码[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03[7]何水明.动物:破解动物的密码[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03[8]朱立春.昆虫:全世界80中昆虫的彩色图鉴(彩图精装)[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