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商隐专题.ppt

李商隐专题.ppt


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 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少既有才华, 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又得令狐父子之援 举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并娶其女为妻。但当时牛(僧孺)李 (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 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 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 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 党的倾轧中谊的 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 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 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 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 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深闺中追求爱情的女子失
望的痛苦。女主人公愁怀不展,百无聊赖, 不由得沉重得悲叹。全诗含蓄深婉,反复咏 叹,震憾人心,动人心弦
无题四首(其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 状描绘得维妙维肖. 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 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把由“求”而“访” 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
2、用词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可怜”一词,貌似轻描淡写,却更为含蕴,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 印。我们知道,李商隐的个人生活是很不幸的。他热爱妻子 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 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这种个人的不 幸与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汇,互相吞吐,才形成了无题 诗特有的情感基调。 因此,多数无题诗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代与勾勒,它 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这种情致是从社会的爱情现象和 个人爱情体验中蒸腾升华而出的。它不像奔泻的湍流,而像 停涵的清潭。它已经久久地在诗人心中积蓄着、蕴涵着,终 于因为某一种契机的引发,便涓涓汩汩,闪着波光水影,蜿 蜒流出了。它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份,将 非情的形迹都脱略殆尽。虽然,它也经常指点某些细节,但 那井非为了介绍事实,而是为了剖露一片心灵。更多的,则 是化用典故、烘托背景或者隐约暗示,来向你传达一种心灵 的感觉。
与知己的交往
这首诗写对昨 夜相知相会而 今日很快分离 的情人的思念 之情。(主旨)
首联
由追忆写起。 昨夜:星辰、风
画楼、桂堂
幸福时光
追忆往事
(蕴涵着诗人对韶光易逝、盛筵难再的感慨)
颔联
写相思之情。
无飞翼 突出身受阻隔的痛苦 比兴手法 悲喜交集 有灵犀 表明心有默契的喜悦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 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以灵犀比喻双 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 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却是心心相印。
这里又涉及到无题诗艺术风貌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即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情感。如果说意境是 诗歌中情景统一的多项的复合体,意象则是指诗中含有 特定情感与物象的单项的个体。通常,诗中的意象融合 成一个意境,从而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荚。然而无题诗 的情况有点特别。前人评《燕台四首》时曾说:“语艳 意深,人所晓也。以句求之,十得八九,以篇求之,终 难了了。”也就是说,虽然单句的意思十之八九能懂, 然而却难以把它们组成统一的意境,难以把握全诗总的 题旨。我们只能透过那闪烁不定的意象去体味、探求它 所蕴涵的情感。

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 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 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 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 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 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 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 不改、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 唱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
· 寄托在有无之间
· 高度的概括性 · 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 善于用典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写作背景简介
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
的题材。这里,诗人不是作陈词滥调,而是选择贾 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的情节入诗,别有新意。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 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 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 以然之状。至半夜,文帝前席。即罢,日:‘吾久 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李商隐在 《异俗》中说“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洪炉, 道家认为天地这个大炉子产生万物{贾谊不信,而有 自己关于鬼神的观点)。一般文人皆以此为一段君臣 遇合的佳话,但本诗却不同于此。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你最喜欢本诗哪些诗句?说说你的 理由。 (提示: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 表达技巧、诗歌形象等方面去分析)
你认为本诗是写什么呢?请结合诗歌谈 谈你的理解. 政治上的失意 爱情 偷情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
(提示:可以从诗人称号、诗歌艺 术特点、诗歌作品等方面回忆)
示例
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绝不仅是个体诗问题也是他诗作的思想 艺术特征高度的艺术表现,最能充分体现他的艺术风格,李商 隐前后共创作了近一百首无题诗,约占他诗作总数的六分之一。 只要一读到无题诗,很快就会觉察到它的深沉感伤的气息。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 作浮泛的情语。它将既深且专的情剖露于人,将最痴情处指点 于人。这是用整个的青春与生命去追求的爱,是刻骨铭心、绝 不自解也无法解脱的生死恋。可以说,它达到了那个时代男女 爱情的极致。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 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 是迷茫!当人们读到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谁又能不为这 种凄婉又真挚的爱情追求所打动呢?
无题四首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飒飒东风送来蒙蒙细雨,荷花塘外传来阵阵
轻雷声。打开金蟾咬锁的香炉放入香料,转 动玉虎牵动井绳汲水回屋。贾氏隔帘偷看少 年美貌的韩寿,宓妃爱慕曹植的才华留枕寄 情。相思之情切莫与春花争荣竞发,一寸寸 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无题诗中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意象群类。一类是从神仙世界、 历史传说中摄取的,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 中提出的。前者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仙郎、玉女、宓 妃、莫愁一类;后者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碧 鹦鹉、红蔷薇一类。这里应该指出,无题诗中神仙一类的意象 远远多于同时代的其他爱情诗。而这类意象常常可作多种解释 (既可视为仙境、亦可喻为道观、又可象征宫廷),这也是无题 诗意旨隐约迷离的原因之一。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诗歌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 哀怨的基调: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 诗歌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 迷离的意境: 时空次序,虚实结合,营造 的是一种朦胧的境界。
玉谿生 义山 李商隐,字_____,号______,今河 杜牧 南人。诗与______齐名,又与 温庭筠 _______并称,其诗多抒写时代乱离 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构思缜密, 词采缤纷,意境深远,尤以无题和咏 史最为出色。哀怨的基调和迷
离的意境是李商隐诗歌突出的特
李义山诗集 点。有《____________》.

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写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
思念.
你说要来却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斜月照着高
楼,五更的钟敲响了。梦中因为离别啼哭也难以唤 住你,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 写信。烛光朦胧地映照着金翡翠屏风,熏香依稀地 从芙蓉帐里微微地透过来。刘郎已经恨透了蓬山遥 远,更何况你我之间隔着万重蓬山。 诗人思念着远方的情人,梦中远别使他悲伤不已, 独处的生活寂寞孤独,醒后更是难以入眠。这首诗 深切凄婉,感情真挚。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精纯 感人,回肠荡气。
• 因此,无题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个 寓意隐约、深浅不一的意象群体。它那么神妙, 那么奇特!每个意象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各自闪 动着谤人的光彩;同时,诗人又将它的婉曲细 微的意脉悄悄地隐伏,甚至融化在那联缀群星 的杳远的夜空之下了。 • 这就是无题诗独特的艺术个性。深沉的社会 蕴涵、浓烈而凄清的情感基调、闪烁不定的意 象特征,以及精整工巧的语言风姿,共同构成 了无题诗沉博绝丽的特质,使它成为唐代诗苑 中的一束幽艳别致的“秋花”。
充满了理想破灭之感。
“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
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 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 的人生境况。
1、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 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
2、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 诗歌感情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