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党报走向成功的典范《广州日报》的发展历程初期阶段《广州日报》是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1952年12月1日创刊,11月15日,作为报社领导机构的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
11月中旬,当时的广州市市长叶剑英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报头。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广州日报》于12月1日正式出版。
由于纸张供应紧张,《广州日报》于1955年1月起停刊,合并于《南方日报》。
然而《南方日报》由于分工和版面限制,无法担负广州市的宣传报道和指导广州市工作的任务,中共广州市委要求复办《广州日报》,《广州日报》于1958年6月15日正式复刊。
1961年2月1日,《广州日报》与《羊城晚报》合并。
之后由于版面的局限,限制了晚报的特点,报纸也难以负担起指导广州市工作的任务。
后经中南局决定,《广州日报》于1965年7月1日复刊。
《广州日报》复刊后,质量逐步提高,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给报社带来严重灾难。
1967年5月16日,报社被一些学生群众组织封闭。
1968年9月1日,《广州日报》被合并于《南方日报》,大部分业务骨干下放干校劳动。
直至1972年2月26日,才按照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以《广州日报》的报名恢复出版。
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州日报》有了比较迅速和较大的发展,增加了固定资产,更新了印刷设备,扩大了积累,增加了报纸发行量,并陆续创办了一批子报。
《广州日报》从1987年1月起,在全国省市报纸中,率先由对开4版改出8版。
1987年9月,《广州日报》改出对开8版被群众评为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之一。
腾飞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日报,在中国报业市场上创造的诸多奇迹:在全国地方性报纸中最先由4版扩至8版,现在每天日均60大版,他们还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国内率先推出多叠报纸;广州日报是中国最早自办发行的报纸之一,85%的读者自费订阅;他们拥有国内印刷速度最快、亚洲最先进、世界第一流的印务中心;净资产达30多亿元,现在他们已从日发行3万份的地方机关报发展到160多万份立足广州的享誉中国的主流大报。
《广州日报》取得的成就珠三角发行订户数量高,零售量最大;数字报纸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数字报纸综合评测中排首位;2009年10月,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巴黎发布了“2009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广州日报》总排行第20位、中国排名第3,在国内仅次于《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
2 010年中国广告协会资料显示《广州日报》广告收入连续16年获国内媒体第一。
尼尔森媒介研究监测的最新统计,09年广告刊例花费再次稳居全国报纸媒体广告收入第一。
2011年4月8日,新十年新势力中国广告主峰会暨第三届金远颁奖盛典在京瑞国际温泉酒店举行,广州日报广告处获得平面媒体营销传播巅峰案例大奖。
广州日报的成功经验作为党报走向市场化成功的范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探究和创造出一整套成熟有效的市场经营模式。
对此,我们不妨从内容生产﹑发行营销﹑广告业务﹑技术支持﹑内部管理﹑产业结构﹑人才建设﹑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看一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做大的。
一、内容为王夯实“新闻立报”基础《广州日报》是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
1952年12月1日,《广州日报》在《创刊词》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广州日报是广州人民的报纸。
”显然,这张报纸的办报方针,无疑就是服务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广大人民群众。
扩版改版:规模奠定竞争实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报纸4个版面的规模30余年不变。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使报纸扩版和爆发式增长成为一种必然。
1987年1月1日,《广州日报》在全国地方报纸中率先由4版扩为8版。
这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打破了各大报纸只有4个版的尴尬局面。
进入21世纪,报业“跑马圈地”的时代基本结束,报业竞争发展到了“资源整合,品牌制胜”的阶段。
站在新世纪新起点上的《广州日报》,详细描绘了以后的发展目标:“办成一张坚持正确导向、具有国际视野、贴近南粤风俗、资讯丰富实用、传播形式多样、观点和报道在国内外更有影响、发行密集覆盖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国一流城市主流大报。
”围绕这一定位和目标,《广州日报》一方面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优势,做好主流新闻,增强权威性和可读性;做细民生新闻,加强贴近性和服务性;全力提升新闻品质,恪守党报天职,提高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渐进式”改版,不断优化报纸结构,丰富产品组合,构筑起“大众报纸,分众格局”的新闻信息组合模式。
应对挑战:快报厚报转向优报进入21世纪,传媒业开始了一场革命性的大变局。
以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强势崛起,给纸媒带来巨大冲击。
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日报》不断强化纸媒优势,深挖纸媒潜力,先后开设《导读与索引》版,成立“滚动新闻部”,探索“报网融合”与全媒体运作,践行“浅阅读+专题”的编辑思路,提出“从快报向好报、从厚报向优报”转变。
在报业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广州日报》稳妥转型,力推创新。
二﹑发行营销对于报业市场来说,仅仅做到保证内容生产的规模和质量还远远不够。
如果报纸出于种种原因无缘与读者见面,那么无论多么丰富精彩的内容都会失去意义。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其报业发行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
除了向上万名报贩批发以及通过遍布市内主要商业区的自动售报点销售之外,广州报业集团还发行了网络建设。
此外,《广州日报》还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措施,实行了“先看报纸月底收费,送报纸上楼不另收费,月月抽奖旅游免费,兼赠报箱同样免费,八点送到超值消费”等发行策略。
这些举措对于提高报纸的吸引力﹑保证发行量的迅速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广告业务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要占到其总收入的9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支柱。
《广州日报》在广告方面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当然有其客观的优越条件。
《广州日报》主要发行地区正好在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最发达的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广告资源极为丰富,这使其经营广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广州日报》在广告业务的经营方面也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总之,《广州日报》在广告业务上所取得的突出业绩,为其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技术支持报业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占得先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应该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所以其在发展过程中制度和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战略,并且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五﹑内部管理为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机构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多方位探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在市场经济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机构管理方面,首先改造的是领导体制。
报业集团严格按照责权相结合的原则,对子报业和附属公司等二级机构实施管理。
采编系统也进行了人员管理改革。
六﹑品牌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形象作为企业的无行资产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
因此,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非常重视品牌形象建设,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举措。
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从而有利保证利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八﹑人才建设作为智力密集型文化产业,报业在采编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成长并保持发展的后劲,与其成功的人才战略的实施是飞不开的。
总之,正是通过这一整套成熟有效的市场经营模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取得了重大成功,并且抢占了中国报业经营和发展的制高点,为其未来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中的不足之处1、作为广州市为机关报,《广州日报》成绩有目共睹,但该报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目前还算不上是国际大都市的主流大报。
2、广州日报是广州市的党报,以前的广州日报属于精英文化,改革后的广州日报越来越市场化,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让它火了起来。
3、报纸刊登越来越多广告。
为了收益,报纸从开始的8版扩大到200多版。
未来的发展趋势广州日报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走以报媒为主业的全媒体产业发展,辅以资本运营手段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通过整合区域传播资源以及加强资本运作能力,将集团从区域的主流报媒提升为区域主流全媒体平台。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裁戴玉庆说广州日报在运营战略上主要分两步:一、坚持并扩大报纸的传统优势,扩展报媒在区域的运营空间。
在这个步骤上,广州日报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加大对报纸的投入,改进产品;以及稳固广告经营基础,加大发行力度,注重发行结构调整,加强整合资源及挖掘系统优势。
得益于过去二十多年报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广州日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也获得了下一步发展的积累。
也正因为如此,对我们来说,巩固报纸业务基础,在未来发展中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相信报刊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为此广州日报在近年加大了对报纸的投入: 2010年将珠三角新闻中心升级组建了珠三角分社,加强对珠三角城市地区版的管理;在内容上,精细化受众的需求,进行报纸的改版工作。
在发行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读者数据库以及读者俱乐部;在印务方面,继续加大设备投入,累计总投资超过18亿元人民币,建成了亚洲先进的印务中心。
二、将报媒优势转移到全媒体平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国内率先推出新媒体产品的媒体集团之一,早在1999年我们便创立了大洋网并以独立法人运营。
大洋网也是国内最早获得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
近年集团已将发展新媒体作为集团战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以大洋网为拳头产品,大力投入,并推动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从内容到经营等多个层面的融合互动。
三、迎接文化产业发展契机,布局未来这些年广州日报正努力实现自身从强势纸媒到全媒体平台的转变,我想这个过程我们还将继续积极探索,而着眼未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快布局与着力: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传统报业业务的同时,发掘细分市场机会。
在传统业务上,我们一方面将继续投入增强主报广州日报的市场竞争优势,挖掘珠三角乃至整个华南市场的机会。
我们将加大拓展力度,从整体战略上布局媒体细分市场,并借助集团的资源,实现系列报刊资源内部横向的打通,地铁报将是其中的重点。
二是积极布局新媒体领域的新型业务机会。
除了继续以大洋网为龙头,持续推动传统媒体资源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在信息服务的本地化与移动化方面寻求突破。
还将推动户外媒体、手机媒体、移动数字阅读终端等领域的合作与经营,抢占新媒体的制高点,甚至寻求在新媒体业务上与业内领头的新媒体公司开展资本层面的合作,共同成立实体公司等手段发展集团新型业务。
三是探索报业相关多元化运作,重点关注文化产业领域未来几年的政策性机遇,依托资本平台,寻求优质项目。
不排除在三网融合、演艺业、影视、网游、院线、会展、动漫、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领域开展相关多元化投资,甚至尝试投资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