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地方交流材料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汇报葫芦岛市南票区人民政府(2009年7月23日)2009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区位列其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工作,促进南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南票区委、区政府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并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南票实际确定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召开转型工作动员会,起步推进转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票区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南票区位于辽西走廊中段,地处葫芦岛、锦州、朝阳三市交界,为葫芦岛市三个市辖区之一。
南票区总面积51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万人,农业人口8.2万人。
全区辖4个乡镇、61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
(二)资源枯竭情况南票区属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境内蕴藏各类资源30余种,其中以煤炭资源为主,南票煤田面积约80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约为2亿吨,经济可采量约为1.3亿吨。
煤炭产业是南票地区长期以来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区地方税收80%来源于煤炭,60%以上居民生活来源于煤炭生产和煤炭企业辅助性生产。
1958年国家成立南票煤矿开发筹建处,1960年成立省直属国有煤炭企业原南票矿务局,成立之初共建煤矿8个,年核定生产能力205万吨,1980年后,国有井田中部分残余煤田要由地方乡镇煤矿进行残采,高峰时地方乡镇煤矿达到308家。
五十余年来,南票矿区作为辽宁省重点产煤县区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60年到2008年,南票地区累计产煤1.2亿吨,上缴利税12亿元。
可是,经过五十余年的规模采掘,南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由于资源萎缩和长期负债经营,2006年11月,原南票矿务局正式启动实施破产转制,于2007年5月组建南票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原有的8座矿井中已有三座因资源枯竭而关闭。
据专家分析,南票煤田所属大中型矿井服务年限仅为6-8年。
在原南票矿务局破产转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地方小煤矿政策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区小煤矿的数量从最多时的308个减少到现在的59个,而且多数小煤矿处于停产整顿状态。
受资源枯竭影响,南票地区煤炭生产大幅萎缩,产量大幅下降,2008年全地区煤炭产量276万吨,比鼎盛时产量锐减232万吨,采掘业产值比鼎盛时期下降30%左右。
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南票区的财政收入,对长期以来南票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出了挑战。
(三)经济社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票区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社会事业有了显著进步,城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88.6%、154.6%和53.7%。
可是,由于煤炭资源枯竭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南票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仍然偏低,南票区的经济社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产业结构失调,三产水平偏低。
2008年,南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1:44:35 ,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一、三产业比重小的特点显著,其中第二产业中资源型工业地位突出,经济发展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受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居民消费水平低,使南票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偏低。
2008年,全区三产增加值40738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6%,形成财政收入710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72%。
2.区位条件差,区域建制畸形。
南票区距市区较远,无法得到市级对城区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又不能有效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从体制上看,南票作为区的建制,不但享受不到国家对县的优惠政策,而且财政始终属于上解体制。
从人口比例上看,南票区的4个乡镇和九龙街道均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6%,但农民的土地却很少;城镇人口又多为原南票矿务局的职工及其家属,随着原南票矿务局破产转制为南票煤电有限公司,其附属的教育、生活服务等事业单位及数万名下岗职工都由南票区接收,使南票区的财政不堪重负。
3.工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薄弱。
受资源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南票区的工业经济始终局限于煤炭采掘业,工业结构非常单一。
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286万元,仅占全市的 1.3%。
同时,由于耕地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南票区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作物以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比重不到15%。
4.财政运行困难,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少,加上原矿务局破产转制后社会职能移交地方,使南票区的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运行异常困难。
2008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8295万元,财力18150万元,地方财政可支配财力8914万元,财政总支出1932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823万元,当年超支挂账2142万元。
支出构成中,公教人员工资、社保支出、上级专项支出合计占一般预算支出的92%。
二、落实《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一)准备工作1.外出考察,学习经验。
为做好转型工作,我区组成由区委书记和区长带队的考察组先后到江西萍乡和甘肃白银考察学习经济转型工作,听取了两市相关领导的情况介绍,查看了有关资料,从而增强了对转型工作的认识。
2.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为使转型工作更有针对性,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对南票区的基本区情、资源枯竭的具体情况、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制定转型思路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我区成立了经济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经济转型工作。
同时,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项目办、采沉综合防治办、采沉治理办、棚改办、新农办等相关机构。
4.统筹安排,合理分工。
我区召开了全区经济转型工作动员大会,对经济转型的有关政策进行学习、宣传,对制定转型规划等具体工作进行明确部署,对各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在转型工作中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使各单位、各部门明确了自己在经济转型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尽快投入到经济转型工作中去。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由宣传、发改部门迁头制定了《南票区经济转型工作宣传方案》,对经济转型的宣传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区电视台是宣传经济转型工作的主阵地,各单位、各部门都利用不同形式宣传经济转型工作,区委还结合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为南票经济转型做点什么”的大讨论活动,使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形成“南票经济不转型就没有出路”的共识。
(二)确定转型思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南票区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南票实际,制定了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国发[2007]38号文件精神为动力,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主攻方向,以稳定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培育新型替代产业为目标,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努力推进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解决广大群众教育、就业、居住、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南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化发展原则。
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在稳定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重组,实现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是辐射周边原则。
立足区内,放眼域外,结合葫芦岛、锦州、朝阳三市和葫芦岛、锦州两港之间的区位特点,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产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发展定位逐步将南票区打造成煤炭、电力、建材和煤化工一体化工业基地,皮革、制鞋、陶瓷等轻工业基地,大枣、棚菜、葡萄、畜牧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基地,物流、仓储、旅游等服务业基地,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一个载体和工农业集中区,成为转型经济的成功典型。
4.发展思路实现南票经济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施项目支撑、城区扩容、品牌包装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城区中心工商业区、沙锅屯循环经济园区和下凌线两翼综合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平台;巩固发展电力、煤炭、建材三个工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大枣、棚菜、畜牧、葡萄四个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以轻工、煤化工、旅游、仓储、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接续替代产业。
5.发展目标南票区总体发展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一倍增”的总体要求,分两个阶段实施,前3年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为全面实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后3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大大加强,就业供需基本平衡。
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1年。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使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得到基本缓解,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发展,多元产业共同支撑经济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倍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第二阶段:2012年到2014年。
到2014年底,全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现代工业、农业、商贸、旅游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水平充分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真正进入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倍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
6.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按照分工有序、结构优化、整体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城区中心枢纽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筑“一核、三带、五区”一核即建设城区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区功能,对现有城区进行扩容,建设区域性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中心。